水落終于石出,云開終于霧散。道理搞清楚了下面該很自然科學(xué)地研究一下了吧?沒想到,劉孝孫爆發(fā)了多年的積憤,提出先斬劉暉,再議改歷,這種不厚道的態(tài)度激怒了隋文帝,于是理科問題再次變成文科問題,皇帝暫停了改歷之議。
不久后,劉孝孫去世。這時,幾次日食的推算錯誤讓隋文帝下決心重定歷法,他這回讓張胄玄、袁充等人負責,當年被趕出京城的劉焯此時再度出山,他在劉孝孫歷法的基礎(chǔ)上,增損改進,獻上了《七曜新術(shù)》,也就是日后完善而成的《黃極歷》以備選用。
二劉的共同問題是不問文科,不講政治——這么大的事,不做鋪墊,不埋人脈,光在招標的時候才出來,那怎么行呢?這和已經(jīng)在皇帝那里做好各種理科之外的準備工作——編造了“日長之瑞”的假天象而得到皇帝寵信——的張胄玄、袁充怎么比呢?失敗,當然就是必然的了。
從最初興致勃勃參加歷法海選到這時,已經(jīng)過去將近二十年了,劉焯從一個四十歲的文化人變成了一個老者。近二十年的光陰卻還沒有讓他明白文科先于理科、政治先于技術(shù)這個道理。他后來得罪人,被發(fā)配至成都充軍,幾年后再得以回京城,以花甲之年上書新皇帝隋煬帝,猶在要求與張胄玄辯論來爭高下。他得到機會了,辯論了,贏了——這是理科的勝利,卻比不上文科的動作。由于袁充等人的阻撓,他的歷法終于還是被擱置了。二劉之二,也抱憾而終。
在這場持續(xù)三十年的爭論中,理科人才二劉付出了一生的代價,終被文科人才阻擋住了通往廟堂的道路。好在文科人才擅長的政治斗爭只存在于廟堂附近,在民間事情要簡單得多。劉焯的《黃極歷》由于成就突出,《隋書》打破只收頒行過的歷法的框框,破例將該歷收入《隋書》的《律歷志》中。
《歷史何其相似》讀書網(wǎng)在線試讀連載完畢,更多精彩,請參見原書。呼吁您購買正版圖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