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道光年間,鴉片成為大禍,每年因此而流失給外夷的銀子數(shù)以千萬計,讓朝廷很是心疼?;噬舷虢麩?、繳夷,官員們卻都各懷鬼胎,都知道這事不好干——洋人那么厲害,這不是雞蛋碰石頭么?
心里這么想,嘴上卻不能這么說。在那個時間,全國人民都堅信我天朝最大最牛最高明,誰敢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fēng),那必定是民族罪人,就算過得了皇上這關(guān),你過得了輿論這關(guān)么?百姓、士人的唾沫,淹死你一家老小都有余。于是官員們都在奏章上唱高調(diào),說煙禍該剿,但談到動作誰也不抻茬。
只有林則徐明確地站出來支持繳夷,說洋人并不難對付,于是皇上就派他作為欽差大臣,赴廣東查辦煙禁事宜。林則徐到廣東,以嚴(yán)厲手法治賣鴉片的英國人,他派兵把英商所在的十三行圍了起來,并禁止外人給里面送食物。數(shù)日后,英商屈服,上繳了鴉片二萬多箱,盡被林則徐銷毀。初戰(zhàn)得勝,道光皇帝大喜,覺得繳夷派可靠,還要給林則徐升官。但沒過多久英國人打回來了,林則徐嚴(yán)密戒備,做了很多準(zhǔn)備,廣州儼然鐵桶一般。但英國人舍棄了廣州,北上打下定海,然后直奔天津大沽口。道光此時覺得林則徐不行,馬上革了他的職,換了撫夷派的琦善來處理此事。經(jīng)過一番拉鋸、勾兌,仗卻還是打了,大清輸了,失掉了多員戰(zhàn)將,賠了大筆款項,并簽訂了屈辱的《南京條約》,割了香港。
經(jīng)此一役,國家確是顏面掃地,民族情緒卻更加高漲,仇外之心,隨著諸國洋人在國內(nèi)得到權(quán)利的增加而日益強(qiáng)烈,乃至于在廣州發(fā)生趁洋人外出郊游時暗殺洋人的事件。時任兩廣總督的耆英依法處置,反而激起了民憤,認(rèn)為他是洋奴、賣國賊。
失去了民心,耆英在廣州待不下去了,朝廷只好調(diào)他回京,派了徐廣縉接替。徐赴任之前,致信林則徐求教馭夷之法,徐回了四個字“民心可用”。徐果然利用民心,在答應(yīng)緩兩年允許英國人入廣州內(nèi)城做生意的時間到期之際撕毀約定,煽動市民抗議,阻止了英商。英國人也怕硬來陷入人民戰(zhàn)爭的汪洋大海,入不入城也不是什么原則大事,就算了。此事成為繳夷派再次獲勝、清國人民揚眉吐氣的一大壯舉,得到朝野上下一致贊賞,徐廣縉因此被賜爵位,上上下下一派歡天喜地。道光皇帝還特地為此降旨,褒獎廣州百姓,稱贊他們是令人感動的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