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 我的童年(2)

黃慕蘭自傳 作者:黃慕蘭


為了改變重男輕女的陋俗,我父親曾和同鄉(xiāng)兼同窗好友譚嗣同,以及瀏陽的其他進步人士合辦過一個育嬰堂,專門收養(yǎng)被人拋棄的女嬰。我們?yōu)g陽的鄉(xiāng)風,女兒出嫁時不收男家的彩禮,還要陪送一份嫁妝過門,所以生了女兒就叫“賠錢貨”。如果只生一個女兒并不會太為難。再生第二個女兒,也還可將就。等到生下第三個女兒,家里人就要叫“賠不起”了,往往就在產婦床前將女嬰溺死,或者丟棄路邊不管其死活。父親和譚嗣同他們在家鄉(xiāng)宣傳人人都有生存的權利,溺死女嬰是一種犯罪行為。后來溺死女嬰的風氣逐漸改掉,但是丟棄女嬰的事還是經常發(fā)生,因此他們就開辦了專門收養(yǎng)女嬰的育嬰堂。育嬰堂平時大門緊閉,對外只開一個窗口,窗口外放一個收棄嬰的木箱,便于窮人家在夜間放棄嬰。有的人家還把孩子的生辰八字寫在紅紙條子上,以便給人認養(yǎng),但很少有已取了名字的。就這樣,這所育嬰堂曾陸陸續(xù)續(xù)收過幾十名被丟棄的女嬰,先后給沒有女兒的人家抱養(yǎng)了去,這在當時也是一種善舉。譚嗣同欣賞父親的才華,聘其為幕友。幕友早時俗稱師爺,即今之秘書,聘金比課讀為豐。當譚嗣同調往南京候補知府時,父親與之一同前往,經長江乘船順流而下,在舟中各有唱酬詩詞多首。父親將自己所作輯為“中路集”,后因避禍出走,這部分詩稿不知去向?,F(xiàn)在出版的《聿園詩稿》中,僅有集名,內容缺失。近年見譚嗣同遺集中卻有部分收錄。父親除處理日常文書外,還幫譚整理《仁學》;譚也為我父所著《傳音抉字簡法》一書撰序表揚。譚并囑其愛子懷生,對家父執(zhí)弟子禮,可見相知之深。

1897年春,即戊戌變法前一年,父親孝思孺慕情深,在祖母逝世周年忌辰時,設位遙祭,伏地而哭,哀傷過度而精神失常。譚只得派人遣歸,遂未能跟隨譚入京。幸祖父乃世襲中醫(yī),悉心醫(yī)治而愈。翌年,維新變法失敗,譚等慘遭慈禧殺害。聞譚噩耗后,祖父警惕清廷文字之獄,慮受株連,而與父親各赴他鄉(xiāng)遠游,以保安全。譚先烈對就義是有精神準備的。當時梁啟超避入日本領事館,大刀王五義士等勸譚走避,他慷慨激昂地說:“革命不可能不流血,我不犧牲誰犧牲?以流血喚起人民的覺醒,是值得的?!碑敃r,譚的父親任湖北巡撫,譚嗣同特地把父親和夫人規(guī)勸他不要搞改革維新運動的家書放在桌上,從而使家屬避免了株連。譚等六人在北京菜市口被處斬,是歷史上有名的六君子案。譚嗣同從容就義,留下了膾炙人口的臨刑絕句:“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

宣統(tǒng)元年(1909)開了恩科,這是當年科舉中的一種異路功名,即由各行省提名,凡落第飽學秀才,可與舉人一體進京,參加會試。被提名者必須是品學俱優(yōu)的人士,父親亦被提名,考取了優(yōu)貢。優(yōu)貢是二十四年一次,拔貢是十二年一次,此特殊學位亦非易得的。父親考取了,黃家祠堂內樹起了旗桿和優(yōu)貢匾額,族中人都引以為榮。貧儒之家也升格為書香門第了。當時還發(fā)表了父親為兩廣鹽運使候補經歷,但當時吏治腐敗,無錢、無勢、無后門者怎能由候補轉為實任呢?出于對清王朝政治腐敗、外交軟弱屈辱的不滿,他仍與同學唐才常秘密聯(lián)絡奔走,因謀事不密,唐又犧牲,家父受托孤之重任。此乃譚、唐先烈遺孤與先父有師生之誼和革命世交的淵源。

譚嗣同殉難后,離家遠避的祖父在南昌遇見一位有道高僧,他不但會給人治病,還精通星象之學。祖父從高僧那里學了些醫(yī)卜星象之學,回到瀏陽家鄉(xiāng),就更加一心行善積德。我們?yōu)g陽以生產花炮出名,逢年過節(jié),家家戶戶都要放鞭炮,不少人家的小孩子被鞭炮炸灼受傷。祖父就按那高僧授他的偏方,把一種叫做劉寄奴的草藥采集來洗凈曬干,然后浸泡在茶油壇子里,遇有被鞭炮灼傷的人來討藥,祖父就按傷勢的輕重,從壇子里取幾勺藥給他們,沒幾天傷口就會好。記得小時候,我常常幫著祖父做這種施藥治傷的好事呢!

我媽媽也是位好行善事的人,自從嫁到黃家以后,雖然家境不富裕,但每年夏天,她總要把茶葉用開水沖泡到茶缸里,置放在我家大門口,免費提供給過往行人飲用解渴,這就是所謂“施茶水”的善舉。從曾祖父、祖父祖母,到我母親三代人都一直是這樣做的。這是我們黃家一貫樂善好施的傳統(tǒng)家風。按現(xiàn)在的話來說,就是發(fā)揚我們中華民族助人為樂、與人為善的優(yōu)良道德風尚。俗語云:積善之家,必有余慶。

我是清光緒三十三年六月初九日,即1907年7月18日在瀏陽北門外的黃家祠堂里出生的。在我出生的時候,我家田無一畝,房無一間,是個貧儒之家。在我之后,又陸續(xù)有了兩個妹妹、六個弟弟,但有一個弟弟和一個妹妹出生沒多久就夭折了。按照家譜里規(guī)定的輩分排列,我們這一輩人的名字里都有個“彰”字,給我取名彰定,字淑儀。大弟彰傳,妹妹彰容,二弟彰任,三弟彰信,四弟彰健,五弟彰位。幾代單傳的黃家,到了我父母這一代,膝下竟然擁有二女五男,也可算是門庭興旺了。

我是長女,父親因為是三十多歲才有女兒,所以對我寵如掌上明珠。雖然我出生于貧儒家庭,但雙親都沒有重男輕女的思想,父親連媽媽已經纏了的小腳都給解放了,我自然更不會受纏足之苦?;貞浳矣讜r在父母那兒所享受的寵愛,覺得我的童年生活是非常幸福的,不知道世界上有什么憂啊、愁啊和令人難過傷心的事。

大弟弟彰傳比我小三歲,兩年后又有了彰容妹妹。媽媽在家里辛勞勤儉地操持著家務,因為忙不過來,請了一位保姆,負責燒飯、洗衣,還在房后小園子里種些蔬菜,飲用水是另外再請人挑的,每天也要好幾擔。

我至今還清晰地記得媽媽帶我和弟弟回娘家去探親的情景。外祖父家在瀏陽東鄉(xiāng)的鄉(xiāng)下,那時中農人家住的房子還不錯,有好多間,前面有一塊大空地,是用來曬谷子的,庭院里養(yǎng)雞養(yǎng)鴨,還種了幾株桃樹、梨樹。鄉(xiāng)下的婦女不論老少,都還是纏小腳的,按舊習慣,到六七歲時就要開始纏腳,那是非常痛苦的。把兩只天然的腳掌,硬要用一層層的布裹成“三寸金蓮”,腳掌、趾骨都要硬生生地被折斷,怎么會不痛苦呢?我到外婆家去的時候,看到比我大幾歲的姐姐們全都纏了小腳,只有我不但沒有纏腳,還跟男孩子們一起跑來跑去自由地玩,她們看了都覺得很新奇。我媽媽就宣傳我爸爸說的婦女放足的好處,說男女應當平等,婦女首先要解除纏腳之苦,這樣不但對自己的身體有好處,而且對婦女參加勞動生產也有好處,可以提高婦女在家庭中的經濟地位。我這個不纏小腳的女孩子,又愛唱歌,又愛讀書,這些也都是鄉(xiāng)下姐妹們覺得我們這些“城里人”與她們不同的怪事,這也反映了當時城鄉(xiāng)差距之大吧。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