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巨星的隕落(2)

風雨北大 水木清華 作者:阿憶


1940年3月5日,中日戰(zhàn)勢正緊,蔡元培客死香港,享年72歲。為了紀念他對北大和新文化運動的巨大貢獻,盡管他是國民黨元老,甚至參與過“四·一二”反共清黨活動,他的半身塑像在1982年被豎立在未名湖南側的山丘之間。

被蔡元培三顧茅廬、請進北大的陳獨秀,既是文學理論家,又是政治家。他從1917年起擔任北大文學院院長,第二年又和北大圖書館館長李大釗合辦《每周評論》雜志,宣揚新文化和共產主義。第三年五四學潮爆發(fā)前夕,陳獨秀被蔡元培舍棄。他生氣失落,學潮中,他親自去前門散發(fā)傳單,當晚被捕。1920年,在李大釗幫助下,陳獨秀逃離已經喪失了人身自由的北京城。

陳獨秀和李大釗化裝成商人,乘一輛騾車,出朝陽門東去,前往李大釗的河北老家。

歷來史學界有一種說法,叫“南陳北李,相約建黨”。據《新青年》“二把手”高一涵后來回憶,1920年初,李大釗跟陳獨秀坐著騾車,到樂亭去,在路上曾經商量過建立“共產黨”的問題。

——北大原副校長沙建孫

李大釗把陳獨秀安排在樂亭老家,而后返回北大,后來陳獨秀南下上海。

高一涵回憶說,在政黨名稱上,陳獨秀一直拿不定主意,不知該叫“社會黨”還是“共產黨”,他寫信征求李大釗的意見,李大釗建議,叫“共產黨”。后來,在中共一大上,陳獨秀被公推為總書記。

1927年,在包括蔡元培在內的國民黨元老的支持下,蔣介石在上海全面“清黨”,汪精衛(wèi)在武漢“分共”。陳獨秀反對武裝反抗,使共產黨坐以待斃,損失慘重。8月7日,陳獨秀被撤銷一切職務,兩年后被開除出黨。

陳獨秀并沒有倒向國民黨,他依然脾氣倔強,堅決反對國民黨和國民政府。

1942年,在貧困交加中,陳獨秀病死四川。

相比之下,陳獨秀推薦給蔡元培的胡適,是更正宗的大學者。1917年,胡適尚未拿到美國的博士學位,便匆忙歸國,擔任北大哲學系副教授,他以宣揚新文化為己任,提出“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的研究方法,影響了幾代學者。直到五四學潮,胡適才跟陳獨秀分道揚鑣,主張“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

1938年,胡適出任駐美大使,因為抗戰(zhàn),步入政界。4年后,胡適回國,擔任“行政院”最高政治顧問。1946年,北大告別昆明,回京復校,胡適出任校長。僅僅兩年之后,胡適乘坐蔣介石派來的飛機,南下避亂。為此,他被毛澤東描述為“罪大惡極的幫兇”,列入戰(zhàn)犯名單。

后來,胡適去了美國,后來又到了臺灣。1962年病死于臺灣。

和陳獨秀一樣,李大釗也是留日學生,同樣沒拿到學位。李大釗在早稻田大學政治系求學的時候,選修過日本早期社會主義者安部磯雄的《政治經濟學》,從此接受了社會主義思潮。1917年冬天,28歲的李大釗加盟北大,接替章士釗,做了五年的圖書館館長,而后改任校長室秘書。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