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
1868年底,明治天皇頒布《王政復古大號令》,宣布廢除幕府,而且命令幕府將軍德川慶喜“辭官納地”,把以前幕府的一切權力歸還給天皇。同時,倒幕派也組成了新的政府,用來對抗江戶幕府的政權。德川慶喜為了轉移矛盾,假意將政權歸還天皇,卻拒絕交出兵權與土地。而倒幕派對這樣的結果很不甘心。當獲悉德川慶喜從大阪發(fā)兵時,以薩摩、長州藩的軍隊為主力的新政府武裝,在京都附近與德川的隊伍展開了激烈的戰(zhàn)斗。經過3天的奮戰(zhàn),新政府取得了重大勝利。接著新政府就派遣東征軍攻打德川幕府的最后一個據(jù)點—江戶。 戰(zhàn)爭的失敗迫使德川幕府最終獻城投降。但是在日本東北地區(qū),以會津藩為首的 “奧羽越列藩同盟”,繼續(xù)反抗新政府。但由于當?shù)剞r民也紛紛起義,所以新政府軍在1868年11月順利地將東北地區(qū)的叛亂平定。幕府海軍將領榎(jiǎ)本武揚率8艘軍艦和部分幕府殘兵逃至北海道,并于1869年1月建立“蝦夷共和國”。同年6月,在新政府軍的接連進攻下,榎本武揚投降。因1868年為農歷戊辰年,所以此次戰(zhàn)爭被稱為“戊辰戰(zhàn)爭”。
內戰(zhàn)結束后,日本國內政治趨于平穩(wěn)。隨后,新政府遷都東京(舊江戶城),建立明治政府,并發(fā)布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第一,在1869年6月,明治政府強制實行“奉還版籍”政策,將日本劃分為3府72縣,建立中央集權式的政治體制。
第二,改革身份制度,廢除傳統(tǒng)的“士、農、工、商”身份制度,將過去的公卿諸侯等貴族改稱為“華族”,大名以下的武士改為“士族”。為減輕因“奉還版籍”而連帶的財政負擔,還廢除了封建俸祿制度。
第三,提倡學習西方社會的文化和習慣,發(fā)展近代教育。
第四,引進西方近代工業(yè);改革土地制度,廢除原有土地政策,許可土地買賣,實施新的地稅政策;廢除各藩設立的關卡,撤銷工商業(yè)界的行會制度和壟斷組織,推動資本主義工商業(yè)的發(fā)展。
明治維新是日本歷史上的一次政治革命,也是日本歷史的重要轉折點。它推翻了德川幕府,使大政歸還天皇,在政治、經濟和社會等方面實行大改革,促進了日本的現(xiàn)代化和西方化。
英國
1640年,英國國王查理一世迫于各方的壓力恢復了長期關閉的議會。這時資產階級和新貴族聯(lián)合起來,利用議會同國王進行斗爭,起草了《大抗議書》,抨擊查理一世的暴政。他們要求限制王權,取消國王的專賣權,監(jiān)督國王和大臣的活動。但是查理一世拒絕接受《大抗議書》,最終和議會決裂。1642年,查理一世組織王黨軍,向議會軍發(fā)起進攻,挑起了內戰(zhàn)。1643年,克倫威爾前往英格蘭東部,募集了一支主要由自耕農和城市平民組成的騎兵,在馬斯頓荒原戰(zhàn)役(1644年)、納西比戰(zhàn)役(1645年)等戰(zhàn)役中屢次擊潰王黨軍。1646年6月議會軍攻克了王黨軍的大本營牛津。第一次內戰(zhàn)以議會軍的勝利而結束。當然議會軍的勝利在當時來說是值得慶祝的,但是查理一世叛逃蘇格蘭,也讓剛剛勝利的人們不得不警惕查理一世是否還會回來。1648年2月,南威爾士的王黨開始暴亂,第二次內戰(zhàn)就此開始。雖然這起叛亂來得有一點突然,但是英國各地的中、下層人民,都積極支持議會軍,并主動參加同王黨的斗爭,因而戰(zhàn)局很快地扭轉到有利于議會軍的一面。1648年8月,在普雷斯頓附近的決定性戰(zhàn)斗中,王黨軍被擊潰。1648年8月31日,王黨軍在東南方的最后根據(jù)地科爾切斯特向議會軍投降。第二次內戰(zhàn)以議會軍的勝利結束。
通過兩次對王黨的戰(zhàn)爭,英國境內的封建殘余勢力遭到致命打擊,尤其是軍事力量的喪失,致使封建勢力已無回天之力,資產階級革命勢在必行。1649年1月30日,查理一世最終被送上了斷頭臺。同年5月19日,議會正式宣布:“英國的人民和所有隸屬于它的領土和地區(qū)上的人民,都是并都將由此構成、締造、建立和團結成為一個共和國和自由邦,都將由這個民族的最高權力,即議會中的人民代表和他們所任命的為人民謀福利的官員所統(tǒng)治,而不需要任何國王和貴族院。”這樣,英吉利共和國就以法律的形式正式確定下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