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一個人的時間效用
第十節(jié):時間套利
時間套利
每一個人不可能天生就擁有占有別人勞動時間的能力,但每一個都天生擁有利用自己的勞動時間創(chuàng)造財富的能力。因此對絕大部分人類說,財富的獲取和積累,首先是自己的時間的利用。
1、創(chuàng)造財富的時間,2、提高單位時間價值的時間,3、消費財富的時間,4、潤滑空間的時間,5、消磨時間的時間,6、破壞財富的時間。每個人都要對自己的這六部分時間負責,對第一第二類時間,必須充分給予和充分利用;對第三第四類時間不能太吝嗇,但也不能太慷慨;對第五第六類時間,則最好規(guī)避。
然而,每個人一天的時間和一生的時間都是有限的,在有限的時間內想要創(chuàng)造更多的財富、獲取更多的財富,最好的方法就是想辦法讓時間相對“變多”,即最好的辦法是做好“時間套利”。
狹義的套利一般是指期貨套利或期現(xiàn)套利。期貨套利指同時買進和賣出兩張不同的期貨合約。交易者買進自認為是"便宜的"合約,同時賣出"高價的"合約,從兩合約價格間的變動關系中獲利。
而我認為套利也可以是廣義的,廣義的套利就是用便宜的成本去做了一件貴的事情,節(jié)省下來的就是利潤。
套利的理念可以用在投資中,也可以用在生產中,甚至用在生活中。得到同樣的東西、做同樣的事情,花不同的時間,付出不同的成本,節(jié)省下來的時間或成本都可以算作套利的利潤。
同物不同價,這是套利的基礎和本質。除了常規(guī)理解的金融投資方面的交易型套利,實際上在世界上,最大的套利行為有五類:1、勞動力套利,2、貿易套利,3、市盈率套利,4、城市套利,5、時間套利。
勞動力套利:全球最大的套利行為是“勞動力套利”。為什么一開始臺灣和韓國成了世界的制造業(yè)基地,而后來中國和印度又成了世界工廠,無非就是那里的勞動力便宜。勞動力的價格在美國、西歐和日本都比較貴,而在中國、印度以及廣泛的第三世界國家就相對便宜,特別是藍領工人,工資相差有幾倍甚至十幾倍。如果說兩個國家的勞動力素質差不多,或者說生產某樣產品對勞動力的專業(yè)水平要求不要(短期培訓即可上崗),那么把工廠遷移到勞動力便宜的地方,就相當于買入便宜勞動力,拋出昂貴勞動力,做了一把勞動力套利,除了賺取合理的產品利潤外還可以賺取勞動力套利的利潤。
貿易套利:不管是同區(qū)域貿易、跨區(qū)域貿易、國際貿易還是跨時間貿易,商人總是在便宜的地方買入,在貴的地方賣出,或者在便宜的時候買入,貴的時候賣出(先買后賣或先賣后買都可以),貴的和便宜的相減,再去除運輸費、倉儲費等雜費之后,余下的就是利潤。其實貿易一般都是套利行為。從河南收購紅棗到上海賣,就是一種“貿易套利”。
市盈率套利:對一個需要上市公開融資或私下股權融資的企業(yè)來說,一般來說,誰給的市盈率越高就應該把股權賣給誰,哪個地方給的市盈率高就應該到那個地方去銷售股票,哪一種形式獲得的市盈率高就應該用那種形式出讓股權。比如同樣一個企業(yè),通過私募股權融資的市盈率可以拿到10倍,通過A股上市的市盈率可以拿到30倍,而通過到美國上市的市盈率可以拿到50倍,那么在三者都可行的情況下,到美國上市應是這家企業(yè)最明智的選擇。還是這個企業(yè),今年A股上市可以拿到30倍市盈率,而明年上市就能拿到60倍,那么只要企業(yè)不急著要資金,等到明年上市才是明智之舉。同樣的股權在不同的地方或者不同的時間出讓,會有巨大的差價,這差價就是“市盈率套利”?,F(xiàn)在很多投行在干這個事情,他們先以幾倍的市盈率購買有潛力的企業(yè)的股權,然后包裝這個企業(yè),讓它以幾十倍甚至上百倍的市盈率上市,投行自己就能拿到超高的套利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