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當(dāng)然,主子對袁世凱也有怨言,為啥不上京勤王呢?好說,袁世凱一看太后逃到了山西,就上折說,山西太窮了,沒吃的沒喝的。我這里有十萬兩,派人星夜兼程給太后送去。并且表示,仍當(dāng)隨時趕籌巨款,源源接濟,他是這樣說的,更是這樣做的。他是第一個把接濟款送到太后處的,之后更是源源不斷。太后出逃的時候,一無所有。袁世凱的這些作為,讓太后感到了滿足與慰藉。我們可以說他是投機,也可以說他是忠誠,當(dāng)然也可以說他厚道。當(dāng)太后從西安返回北京時,袁世凱既派張勛帶兵前往護駕,又派姜桂題去河南護駕,他的心細與周到,博得了老太后的歡心。
一句話,八國聯(lián)軍進中國,讓老太后蒙塵,狼狽不堪,卻讓袁世凱發(fā)光,意氣飛揚。
當(dāng)然,袁世凱也有倒霉事。1901年(光緒二十七年)6月辛丑條約談判正急之時,跟隨其在濟南居住的生母劉氏去世。按常規(guī),袁世凱當(dāng)然要申請離職丁憂回籍營喪的。但是朝廷正自身難保中,當(dāng)然不會批準(zhǔn),所以下了奪情之諭,說:俟大局穩(wěn)定,再行賞假。令其在署穿孝百日,仍照常視事。只在公文行式上由別的官員代印。袁世凱這樣的孝子,當(dāng)然老大的不樂意,但是不管是在京談判的李鴻章、奕劻,還是山東的士紳,紛紛請袁體念時艱,聽從朝命。李鴻章與奕劻的來電里,更是有“扶柩歸葬,有令兄等肩承,幸勿拘執(zhí)”等語。一句話,您已經(jīng)出嗣叔父了,所以對于生母的喪儀自可降服。想當(dāng)年其生父袁保中去世,其堂叔父保恒、保齡也是以同樣理由不準(zhǔn)他回籍奔喪的,袁世凱沒有別的辦法,只能移孝作忠了。
就在袁世凱百日大孝過后不久,好事又來了——1901年11月7日,李鴻章去世。有人說,李鴻章臨死前舉薦袁世凱為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的繼承人,并且說了一句:“環(huán)顧宇內(nèi),人才無出袁世凱右者?!标P(guān)于李是否說過這句話,至今還在爭論中。但是,李鴻章是否說過這話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即使沒有李的舉薦,直隸總督也是袁的。另有一則野史傳說,李氏暮年染病之際,有人勸他保奏直督人選,他回的是:繼任有人在,我不想保舉了。也就是說,李氏也知道,自己保舉不保舉,直督都是袁世凱的了。而且,在李鴻章辭世前,他曾請過十天的病假,老頭為簽約而大量咯血的事兒政府不是不知道,諸多大吏也注意到了李沒有多少時日了。所以,對于李的后事,政府當(dāng)早有考慮。事實上,11月7日下午,是李鴻章的政治副手、《辛丑條約》的助理談判、直隸布政使周馥把喪報打到從西安回鑾剛剛走到河南滎陽的太后手中的。這個喪報,既不是李氏的遺折,也無李氏保薦袁世凱任直督的任何話語。太后當(dāng)即根據(jù)周馥電奏明發(fā)上諭:袁世凱署理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袁到任前由周馥護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