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甲午戰(zhàn)爭的副產品很多:第一,它刺激了中國的民族主義情緒,一部分民眾產生了民族主義意識與國家意識。第二,它推動了中國的維新,讓部分明智的士大夫在制度層面上發(fā)生反思,中國將走向何處去?第三,它刺激了西方國家的貪婪。一個小日本就能從中國身上啃下恁大一塊肥肉來,何況我們這些西方強國呢?在吃中國這道菜的宴席上,德國是個遲到者,所以顯得更迫切。1897年(光緒二十三年),山東曹州發(fā)生巨野教案,兩個德國傳教士被殺。中國的史書喜歡說德國借口教案侵略中國云云。對于德國來講,自己國民境外被殺,它再找借口,也不能推卸掉它保護國民的義務。于是,清政府賠錢道歉,并且把山東巡撫李秉衡革職,永不敘用。當然了,后面就是借口了,強迫中國簽訂一個《中德膠澳租界條約》,在山東境內又是修鐵路,又是劃中立區(qū)的。特別是租借膠州灣,讓其他國家都紅了眼,于是,大家紛紛出手,掀起了強占租借地和劃分勢力范圍的狂潮。明眼人都可以看出,中國這個破船,實在經不起西方如此折騰了。再也不能這樣過,再也不能這樣活,在康有為等激進的革新派的沖撞下,中國終于走向了維新之路。只不過,維新理念的不同,特別是利益的不同,導致了諸多沖突。
袁世凱當然也維新。當時的國內外環(huán)境,稍微有些良知、稍具清醒意識的士大夫都在發(fā)出改革變法的呼聲。這呼聲此起彼伏。但是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改革理念與方式。孫中山是徹底的維新——暴力革命。張之洞是中體西用式的維新,用普通話來講,這老兄主張的是馬體牛用或者牛體馬用,按我們現在的看法,則是驢唇不對馬嘴。頑固派也喊維新,他們維的是舊的思想,只不過希望人心嶄新一下,比如激發(fā)天良什么的。你要是跟他講民權人權,他認為中國倫理就會滅絕,不出十年四萬萬人就淪為夷人那樣的禽獸了??涤袨槭羌みM式維新,老想出軌,最后既把光緒當了賭注還把咱的主人公袁世凱也綁架進去了。至于袁世凱,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3月份他在致徐世昌的信中有這樣一些話:“曾亦力言,但均在夢中,大概亦知其不可為而委為氣數使然。絕不肯盡人以回天,無可望矣?!薄耙亚醒员赝霰胤种?,必須大變法以圖多保全數省各語,然均不能照辦;惟大局直無法挽救,只好以極壞處設想也。”“時局至此,戰(zhàn)事斷不可忘,請囑各營加功操練?!?/p>
袁世凱是個明白人,知道大清氣數已盡,而且做了往最壞處打算的設想。相形之下,袁世凱對時局的“無可望”,與康有為的“望在上者而一無可望”是一個意思。但是看穿是一回事,怎么玩又是一回事。袁是世家子弟,家境及閱歷仕途都導致他是一個成熟穩(wěn)重的政治官員;康是布衣舉人,家境及閱歷導致他徒有對西方文明的向往,對政治舞臺一竅不通,卻凈想著破門而入。所以維新策略及步驟,兩個人肯定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