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清華大學08

東方頂級大學傳奇 作者:張明帥


(五)科研成就

一部清華史,就是一部中國民族的自強史,就是一部愛國奉獻的歷史。清華大學,自它誕生起,就擔負起民族的興旺,中國的崛起的重大責任和使命,一百年來,清華大學為中國培養(yǎng)出了眾多的學術大師、興業(yè)之士、治國之才,為新中國的建設做出了杰出的貢獻,為國家和民族奠造了寶貴的人文傳統(tǒng)。

水木清華滋潤莘莘學子。在100年的歷史中,清華大學在教育、科學技術等各個方面都曾為祖國為人民做出過許多貢獻,但是,最令清華人驕傲的是,遍布各地的17余萬名清華校友。其中包括:“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14人,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6人,中國科學院院士330人,中國工程院院士144人,共和國將軍96人,大學校長、黨委書記逾240人,重要企業(yè)、科學院所、設計院主要領導和總工程師逾800人。

從清華大學走出的杰出人才遍布全球,無法勝數(shù)。他們中有虛懷若谷的一代名師,有我們耳熟能詳?shù)睦弦惠呏麑W者,有功勛卓著的“兩彈一星”的貢獻者,有為中國航天事業(yè)立下汗馬功勞的科學家,有從海外歸來的科學大師,有繼往開來的后起之秀,還有響應國家號召,扎根基層、扎根西部的21世紀的青年學子。清華人的骨子里始終心系著祖國的安危和社會的進步。

始建于1911年的清華大學,在一批具有世界眼光和現(xiàn)代大學教育的有識之士的共同努力下,奠定了“學術自由”和“教授治?!钡闹贫燃軜?。在歷史長河的每個階段,清華大學都以其卓越的人才培養(yǎng)和學術貢獻,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并贏得了社會的廣泛贊譽。清華大學擁有中國最一流的人文與社會學科。清華大學從建立初期就是中國的人文重鎮(zhèn),清華大學100年的歷史中,既有“老文科”,也有“新文科”。歷史上,從蜚聲中外的清華國學研究院開始,清華園里大師云集,賢人輩出。清華學人以“古今融會、中西貫通”為指導思想,創(chuàng)造了一個影響整個時代的“清華學派”。

近年來,清華大學科研經費一直位居全國高校榜首,為學校的學科建議和科研發(fā)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在現(xiàn)代科技發(fā)展向著交叉、融合的方向發(fā)展的背景下,清華大學利用其綜合性的學科優(yōu)勢,構建了信息學科群、建筑學科群、能源學科群、環(huán)境學科群、航空航天學科群、材料學科群、理學學科群、生命科學與醫(yī)學學科群等大的學科平臺。這些學科群中存在著大量有待探索和求證的領域,并在整個科技發(fā)展和推動社會進步中占據(jù)主導位置。這為有志于求知探索科學真理、成為科技改變社會的實踐者的理工科學者提供了最廣泛的選擇和堅實的保障。

按照“頂天、立地、樹人”的科研理念,清華大學不斷加強基礎研究,大力開展國家重大科技項目攻關,積極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科研綜合實力顯著提高,服務國家建設和社會發(fā)展的能力日益增強。清華大學承擔的“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fā)展計劃(973計劃)”項目51項,立項數(shù)和首席科學家人數(shù)居國內高校首位。清華大學建設的國家實驗室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12個,其比例占全國總量的5%,其中被評為優(yōu)秀的實驗室為全國總量比例的55%,遠遠超出全國20%的優(yōu)秀率。

截至2010年,清華大學累計獲得國家科技三大獎419項,居全國高校首位;基礎研究取得重大進展:薛其坤院士研究團隊對拓撲絕緣體的研究取得創(chuàng)新性成果,施一公教授研究團隊對重要膜蛋白結構與功能的研究取得重大突破,盧強院士等對電力大系統(tǒng)非線性控制學的研究,解決了長期困擾電力控制界的難題,使中國在電力系統(tǒng)控制方面處于國際領先地位;同時,重大科技攻關也取得顯著成果:康克軍教授等對大型裝備缺陷輻射檢測項目的研究解決了“在大型設備中檢測極其微小缺陷”的核心問題;范維澄院士等研制的“應急平臺體系”在我國汶川、玉樹地震、低溫雨雪冰凍及“甲流”等災害和重大突發(fā)事件的應對中,發(fā)揮了突出作用;在“神五”、“神六”、“神七”載人飛船研制和“嫦娥二號”探月工程中,都有清華大學的科研貢獻……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