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不去管英語的口語和聽力,如果看不懂的話,就不能充分發(fā)揮這個像棒球大聯(lián)盟選手一樣的搜索引擎的潛在能力。因為,網(wǎng)絡上的英語信息特別多,質量也高。
特別是在科學技術領域,如果會英語的話,科學家閱覽到的信息,也能被普通人輕松閱覽。
最近,網(wǎng)絡上有關科學的論文幾乎都是PDF格式的,只要用“Papers”等管理軟件就能實現(xiàn)對這種論文和文獻資料的保存及引用的管理。
有時候為了查資料而讀一篇論文的時候,論文里會出現(xiàn)一些引用的論文。然后,人們就要查閱這篇被引用的論文,再查閱這篇被引用的論文里引用的論文……
使用網(wǎng)絡能迅速地查閱處于最前沿的科學知識。比如,能形成各種內臟器官和組織的新型萬能細胞這個種類中有一種受到全世界矚目的“iPS細胞”。2007年底,日本京都大學的山中伸彌教授首次成功地制造了iPS細胞。在他獲得成功之前,人們認為這種細胞是不可能被制造出來的。電視、報紙等媒體爭相報道了這個為細胞移植療法帶來光明的事件。
山中教授發(fā)表的論文也能在網(wǎng)上被迅速地檢索出來??墒?,因為山中教授是面向全世界發(fā)表論文,所以論文當然是用英語寫的。
不僅閱覽論文時會遇到這種情況,搜索其他的信息時也會遇到英文資料更為詳盡的情況。拿Wikipedia(維基百科全書)這部網(wǎng)上知名的“自由百科全書”舉例來說,大多數(shù)情況下,兩篇內容相同的資料,往往用英文表述的那篇資料質量要更高,表述得也更為詳盡。
最近,美國誕生了一種名為Scholarpedia的東西,在美國社會引起了很大的轟動。這是一種經過專家們的審查后被公開的自由百科全書。
到2008年7月為止,雖然書里只有計算神經科學、力學、計算機、天體物理學這幾方面的資料,可是每一類資料都有專門的管理員負責審查。這些管理員幾乎都是美國大學和日本大學知名的教授。管理員們登錄的時候還必須明示實名和所屬機構。
Scholarpedia是一個劃時代的創(chuàng)造。不久之后,它就有可能成為百科全書的最終版。可是,這種書目前只有英語版。
如果不懂英語的話,即使找到了這種信息源也無法獲取知識。雖然各種翻譯軟件層出不窮,但可惜的是,這些翻譯軟件對語言的翻譯還不能說是精準無誤。
不懂英語,就會失去許多學習的機會。
學無止境,除了英語,再精通一門語言,例如德語、法語、漢語等其他語言,那就更好了。因為如果想了解到法語圈內發(fā)生的事情的話,還是法語的信息介紹得更詳盡一點。我會一些德語,在查閱康德和尼采的資料時,比起英語的信息,德語的信息介紹得更詳細。
我覺得在這個網(wǎng)絡普及的時代,學習各國的語言是獲得信息的好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