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大學的第一天起,石頭就知道,自己的生存是有問題的,因為他要面子,不愿意23歲了還跟家里要錢。家里每個月會把錢打給一個親戚,但他基本上不去拿。大學第一天報到完他就出去了,干什么?去打工。借了輛自行車,到處找活干,什么活都干,只要能給錢。
有個停車場,需要畫個指示牌,他就去了。大熱天的提著油漆桶,光著膀子跪在鐵板上畫,一個月能掙300元錢。于是,他得控制自己一個月的生活費,每天絕對不能超過10元錢,經(jīng)常是早飯多吃倆饅頭,晚飯再吃一頓,這樣午飯就可以省下了。經(jīng)過食堂看到別的同學,人家問吃過了嗎?他只能打腫臉說吃過了,回到寢室逮到?jīng)]人的時候,使勁兒喝白開水。這就是23歲的大一新生楊石頭,比起班上的同學,年齡大,充滿自卑感。
因為要打工養(yǎng)活自己,在學校學習的時間有限,為了不落下太多功課,石頭就得琢磨怎么學能事半功倍,長久下來,他學會了一套記筆記、寫心得的辦法。老師上課講過的,他只記重點,晚上翻著這些重點再對著書回憶,回憶老師講這段時的思路,再把自己的心得寫出來,跟寫論文似的,每天寫每天寫,就更容易掌握。
他說他現(xiàn)在的習慣就是從那時候培養(yǎng)起來的。他不像其他同學學習那么好、繪畫基礎(chǔ)那么好,就只能每天寫心得,盯著那些個畫寫心得,因為他感覺,但凡手到的東西,都是心里理解的東西,每天寫十幾條心得,一個月就三四百條,知識點就開始積累,領(lǐng)悟力就越來越強。
如果你看《職來職往》會發(fā)現(xiàn),石頭哥被拍到時,常常在低著頭寫寫畫畫,那就是他在寫一些腦子里突然有的語句,他說站在臺上的很多時候,寫的一些話,過了很久還是會觸及自己,其實寫的東西不只為說給選手聽,更像是說給自己聽。
聽他說到令我自己心里難受的時候,我就跟他打趣,也緩解緩解自己的情緒。我說這是因為他老了,人上了年紀總會記不住事兒,我姥爺以前就喜歡沒事兒記記東西,挺好,保證石頭哥老了也不會健忘,呵呵。
他說真的是這樣,他永遠活在一個“老”的狀態(tài)里,學畫畫比孩子們老,上大學比同學們老,老到這個年紀在任何單位,都應(yīng)該是個有資歷的人了。這也就是為什么,他進大學沒多久,冒著被留校察看的風險,都要出去找工作,他要把耽誤的時間給找回來。
第二學期,他去一家廣告公司求職,那時他已經(jīng)算是有基礎(chǔ)了,年紀大些也敢講話,就順利地入職了。他被派到企劃部,做企劃總監(jiān)助理,月薪2000元,終于能好好地養(yǎng)活自己了。那會兒他還在上學,為了保住這個月薪2000元的飯碗,只能瞞著公司說自己念的是在職續(xù)本,是啊,他的年齡很符合這個謊言啊。這樣,他就可以靈活安排上班時間,每周有三四個半天,是可以回學校學習的。
在廣告公司鍛煉了半年多,他覺得自己應(yīng)該也能試著做個小公司,還能經(jīng)歷更多的工作流程,就辭職了。從學校帶上幾個同學,一起開了個石頭設(shè)計工作室,跑中關(guān)村什么的,求人家公司讓他設(shè)計VI、包裝盒,能做的就盡量做,每天到處找活兒。
現(xiàn)在很多同學常說,我在學校也有些社會實踐經(jīng)驗,我在學生會做過什么什么,在校團委組織過什么什么,其實那都不是真正的社會。學校里的任何社團,出了岔子,總還有學校頂著,不會面臨多么有風險的市場考驗。只有把自己丟出去,才能真正得到市場實操的經(jīng)驗。
到了快畢業(yè)時,石頭已經(jīng)積累了信心,覺得自己未來找份工作,應(yīng)該沒有太大問題。他學的是裝潢專業(yè),當時面臨兩種選擇:很火的裝修行業(yè)和不太規(guī)范的廣告行業(yè)。他想了想,覺得廣告行業(yè)是可以把藝術(shù)和文學結(jié)合在一起的,自己要做個文化人,做廣告至少能算半個文人,好,那就走廣告這條路,而且,要去規(guī)范的大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