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8年4月間,正值“丁戊奇荒”愈演愈烈之際,河南學政瞿鴻機聽到洋人賑災的消息后,立即上奏,指責洋人居心險不可測,目的是趁我民多愁困,借機收買人心,以實現(xiàn)他們不可告人的陰謀。清廷接到奏折后,隨即指示山西、河南兩省巡撫,但凡碰上外國人進入災區(qū),必須“婉為開導,設法勸阻”。
八旗子弟平齡素嫻曲詞,常走票演戲,后應咸豐八年順天鄉(xiāng)試,卻是名列前十名。京師輿論大嘩,傳言“優(yōu)伶亦得中魁矣”。御史彈劾此事,咸豐帝命端華、載垣、肅順查辦。在審理過程中,又查出主考官內(nèi)閣大學士柏葰的家人受刑部主事羅鴻禩囑托,撤換試卷,取中其弟羅鴻繹的舞弊情節(jié)。于是柏葰及此案有牽連者全部被逮捕入獄。這就是著名的“戊午科場案”。柏葰下獄后,雖然滿朝文武大臣為其求情,咸豐帝也有寬免之意,但肅順卻力主殺柏葰。于是咸豐帝頒發(fā)上諭,將柏葰以科場舞弊之罪押赴北京南城菜市口刑場。行刑之日,肅順親自擔任監(jiān)斬官。臨刑前,這位監(jiān)斬官見柏葰刑車到了,還向前寒暄說:“七哥來得早??!”隨即凜然升座,催促用刑。
“戊午科場案”中,本來身為主考官的柏葰僅屬瀆職罪,不致獲死,可偏偏他性情耿直,得罪了大權(quán)在握的載垣、端華及肅順等人。他們對柏葰早已“如鯁在喉,不除不快”,隨即上奏朝廷,以“取士大典,關系至重”為由,力勸處決柏葰。咸豐帝顧念柏葰為先帝舊臣,心有不忍,但又禁不住肅順等人三番五次地堅持,于無奈之中判處柏葰“斬立決”。就這樣,身為一品大員的柏葰死在肅順這幫權(quán)臣的刀下,同時被處決的還有浦安、羅鴻繹、李鶴齡等人。
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以光緒的名義,向英、美、法、德、意、日、俄、西、比、荷、奧十一國同時宣戰(zhàn)。清廷向各國宣戰(zhàn)的同時,也懸賞捕殺洋人,規(guī)定“殺一洋人賞五十兩;洋婦四十兩;洋孩三十兩”。
1900年,八國聯(lián)軍攻入北京,慈禧率光緒及百官出逃,吳永在隨駕西行途中任糧臺會辦,掌握錢糧大權(quán)。他回憶,到山西后,太后的排場越來越大,一切費用都要地方承擔,太監(jiān)們則趁機勒索錢財。像首領太監(jiān)以及有點權(quán)力的小太監(jiān),都需要幾兩或十幾兩銀子打發(fā)。但李蓮英這樣的總管太監(jiān)就不同了,沒有個一百兩是絕對不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