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權力是人民給的(1)

官德 作者:梁衡


“一心為公”是官德的第一要義,在此基礎上,如果再進一步思考,則“公”又是從哪里來的呢?殖民地進一步考慮,一心為公又到底是為了誰呢?

現代政治學認為,“公”是從民眾那里來的,“公”是民眾的代表。“公”稍為抽象,而“民”則是具體的、實在的。所以,在日常的行為實踐中,官員的一心為公,又常常實際表現為“一心為民”。

不僅如此,“官”和“民”還是一對相對應的概念,對官員而言,“民”還有更特殊的含義,一心為民也具有更豐富的內涵。

正因為“民”對于“官”具有重要的意義,所以,在我國歷史上,對“民”以及官民關系的認識一直就是為政者和思想家們所關注和闡述的重要內容。早在《尚書》中,就有了“民為邦本,本固邦寧”的思想?!豆茏印分杏涊d,戰(zhàn)國時,齊桓公曾問管子何謂其本,管子回答說:“齊國百姓,公之本也?!薄胺虬酝踔挂?,以民為本?!痹凇秴问洗呵铩分?,有“宗廟之本在于民”的說法。在孟子的思想中,也有“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宏論,并產生了廣泛深遠的影響。一代明君唐太宗也曾提出:“國以人為本”。

以上的各種觀點,其出發(fā)點或有不同,但不管是為了更好地“使民”、“治民”,還是維護國家穩(wěn)定,都說明“民”在社會政治、經濟生活中的重要性。在這些論述中,得到不同時期沿承和認同的基本觀點為:“以民為本”。

馬克思和恩格斯曾公開申明,“我們的出發(fā)點是從事實際活動的人。”他們甚至把歷史唯物主義概括為“關于現實的人及其歷史發(fā)展的科學。”

對于中國共產黨而言,我們堅持馬克思主義,接受“人民群眾是創(chuàng)造歷史的主體”的唯物史觀。我們還堅持群眾路線,“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p>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黨還提出了“以人為本”的理念。胡錦濤同志曾強調,“對領導干部來說, 只有一心為公,立黨才能立得牢;只有一心為民,執(zhí)政才能執(zhí)得好。關鍵是要堅持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p>

所以,官德的第二個重要內容,就是要一心為民。

一、 權力是人民給的

官員與普通老百姓之間最大的區(qū)別,就在于手中掌握著一定的權力。所以,對于權力的認識和使用,就成為官員和老百姓之間最重要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成為官員理解“一心為民”的一把鑰匙。

由此產生的問題是,權力到底是什么東西?它是從哪里來的?官員和權力的關系是怎樣的?權力在手的官員,和老百姓之間又是一種什么樣的關系呢?

2. 官與權的關系

權力是什么?簡單地說,權力就是達到某種目的的能力。一般情況下,權力多指個人之間、群體之間或國家之間的關系特征。

在人類社會的發(fā)展過程中,人們?yōu)榱烁玫厣媾c發(fā)展,就需要有效地建立各種社會關系,并在此基礎上充分地利用各種資源。為此,就需要對自己的資源和他人的資源實現有效的影響、制約和支配,這就是權力的根本目的。馬克斯?韋伯曾說,“權力意味著在一定社會關系里哪怕是遇到反對也能貫徹自己意志的任何機會?!?/p>

權力的本質,實際上是一種人對人的支配力。是權力主體強制影響和制約自己或其他主體的能力。

西方啟蒙思想家認為,“主權在民”,即權力是屬于公眾所有的,原本是所有公民的共同權力。

在現實社會生活中,權力不可能由全體公民來共同行使,而只能由其代表或委托人來行使。民眾將這些權力委托給政府,再由政府配置給各級官員,即所謂“官權民授”。

毛澤東曾經說過:“我們的權力是誰給的,是工人階級給的,是貧下中農給的,是占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廣大勞動群眾給的。”

更具體地說,我們國家的公共權力是通過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并以憲法和法律規(guī)定的形式,賦予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去行使的。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