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傳記片為何屢屢得獎?(8)

你的,大大的壞 作者:周黎明


從電影創(chuàng)作的角度,一旦你用了真實名字,你多多少少還得受到真實性的約束。一般而言,大事件需要屬實,小細節(jié)可以虛構(gòu),但這不是原則,僅作參考。1928年的《圣女貞德》據(jù)說臺詞來自歷史事件中的法庭筆錄,但動作造型不可能完全復制,15世紀還沒有影像嘛。另一個極端:1964年的英國電影《雄霸天下》(Becket,1964)描寫諾爾曼人和撒克遜人的沖突,主角貝克特被當做撒克遜的愛國者來描寫,但劇作完成之際,作者發(fā)現(xiàn)貝克特本來就是諾爾曼人,于是整個戲劇沖突的基石就垮了。作者一想,這我沒法改,于是將錯就錯保留了原貌。

從觀眾的角度,判斷這類電影取決于每個人的視角,你若站在歷史學的高度,你自然可以尋找失實之處,發(fā)泄不滿;但若換位至文學視角,所謂真實都是素材而已,并不能決定作品的整體成就。說得淺一點,就當是看戲嘛。真實生活往往是乏味的,你有沒有看過那些在宿舍里裝攝像頭的,十分無聊,一天的內(nèi)容能剪成五分鐘就不錯了。即便那個也不再是絕對真實,因為鏡頭里的人物知道有人看,他會調(diào)節(jié)自己的行為。藝術(shù)真實跟歷史真實不是一個范疇,但此處不多贅述,以免掉進理論的泥淖。

假設(shè)你成了一部電影的描寫對象,并且姓名、年齡、身份、家庭住址統(tǒng)統(tǒng)能對上,你自然有權(quán)力要求真實再現(xiàn)。說實話,你可能不想真實再現(xiàn),而是按照你的美好藍圖來重塑。如果你是主角,你應該可以收取一定的授權(quán)費,但這事也無法深入,因為你在公開場合的言行或許得不到版權(quán)法的保護——法律保護的似乎是原作的知識產(chǎn)權(quán),而非人物原型的肖像權(quán)什么的。話說回來,我這是杞人憂天,中國短期內(nèi)是不會有《社交網(wǎng)絡(luò)》那樣的影片的,各種條件均沒成熟。中國遠離對號入座的年代就謝天謝地了。

附:源自真人真事

據(jù)報,山西王家?guī)X煤礦透水事故即將拍成故事片。從表面上看,這似乎是一個順理成章的事情——115名礦工獲救,38人遇難,既有悲情,又有升華,非常符合主流敘事??蛇@回歡呼雀躍的影迷并不多,因為大家隱隱能預知拍出來的《八天八夜》會是怎樣一部作品。說得好聽點,這是在挑釁央視的成績,嫌央視的新聞畫面還不夠真實生動,解說詞還不夠操縱淚腺;說得不好聽,似乎要褻瀆真人真事中的真情實感。

將真人真事搬上銀幕,本無可厚非,但我們需要區(qū)分重大事件和普通事件。二戰(zhàn)、越戰(zhàn)、9·11改寫歷史,王家?guī)X礦難沒有那樣的世界性影響,但對于國內(nèi)民眾絕對算牽動億萬顆心,雖然涉及不足200條生命,但它不是孤立事件,而具有一定的典型性。頗受好評的臺灣影片《不能沒有你》改編自父親抱女兒跳橋的社會新聞,盡管當時有至少六家電視臺做實況轉(zhuǎn)播,但兩天后便不再有人關(guān)注。這類事件特別適合影視化,一來,媒體傳播的往往是最戲劇性的一瞬間,而背后的故事更適合做細膩的戲劇處理;二來,編導可以根據(jù)自己的需要做各種假設(shè)與深化,除了當事人,外界一般不會來細究真實性?!恫杌ㄅ芬彩怯性偷模扇缃裼姓l在乎哪些細節(jié)是真的哪些是虛構(gòu)的呢?除非做文學考古,否則壓根不重要。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