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
什么是發(fā)菩提心?就是發(fā)愿自己要成為一切眾生安樂的源泉。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 學佛要腳踏實地,凈化自己的身、口、意,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不要總想裝神弄鬼、上天入地;而且學佛不能雙腿一盤只顧自己舒服,還要心懷眾生的疾苦,切實為眾生服務,上求下化,自利利他。
持久的快樂源于內心的平和,不在于名利的積累。真正能讓我們遠離匱乏、孤獨之苦的,不是金錢地位,而是懂得關愛、分享和寬容的心,這才是人生最寶貴的財富。
不懂得關愛分擔,金錢地位只會強化內心的傲慢冷漠,不但談不上幫助他人,反而增加別人的負擔,因為財富越多意味著占有更多的資源和社會勞動成果,并有能力消耗更多能源。有條件的話多幫助別人,造福眾生,富貴才有意義。
心有悲憫,即使一貧如洗也能助人、救命。我們可以貧窮、平凡、“不成功”,不必為此感到窘迫。只要真誠善良,堅持以自己謙卑的方式利益眾生,內心就會安樂。
錦上添花的事不做也罷,但給貧困中需要幫助的人一點善意友好的表示,或許只是舉手之勞卻能給對方帶來很大的快樂和溫暖。
我小時候家里也很窮,在煕日森佛學院學習的時候,靠給道友們打水、劈柴維持生活??吹竭@個孤兒學校的孩子,我希望他們都能有一個好的未來,所以懇求在這里發(fā)心的人員繼續(xù)留下來照顧這些孩子,這不會耽誤你們的修行,反而對你們世間和出世間都有很大的利益。事實上,如果你沒有生起菩提心,即使到山洞里閉關,也沒有在這里幫助這些孤兒的功德大。
希望人們安居樂業(yè),免受衣食匱乏之苦;享受平等、關愛,免受歧視、孤獨之苦,這種愛心很好,但不究竟。衣食資具會用盡,內心的感受會變化,很難面面俱到,保證長久的幸福。要盡量教人們取舍因果的道理,因為要實現(xiàn)長遠的幸福安樂,只能依靠自身內心和行為的改變。
醫(yī)生是很好的職業(yè),能夠幫助他人祛除病苦。如果一位醫(yī)生不但醫(yī)術高明,而且是佛教徒,那么他不僅可以治療患者身體的疾病,還可以治療他們心里的病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