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對貧苦的人慷慨好施,雖然父親也同情窮人,但他比較理性。有一次,在不到半個月的時間里,母親將父親一個多月的薪水都用來接濟窮人。
“我只是希望,你在幫助別人時,能盡量合理?!备赣H輕聲責(zé)備道。但盡管如此,母親還是覺得難以忍受。她不動聲色地雇了一輛出租馬車。
“再見!我要回娘家去了?!?
我們驚慌失措!幸好舅舅及時出現(xiàn),他在父親耳旁私語了一些忠告,父親立刻說了一些安撫的話。母親高高興興地把馬車打發(fā)了,結(jié)束了我生平唯一注意到的一次父母之間的紛爭。我記得,在我的童年時代,他們之間的對話通常如下:
“請給我10個盧布,我要給一位無助的婦人?!蹦赣H微笑著說,她的笑容有著巨大的說服力。
“為什么要10個盧布?1個就夠了?!备赣H說道,“當(dāng)我的父親和祖父母突然去世時,我第一次嘗到貧窮的滋味,那時我早餐只有1根香蕉,之后還要步行幾英里去上學(xué)。后來讀大學(xué)時,我曾向一位法官求助,求他每個月施舍我1個盧布。他拒絕了,還說:‘1個盧布也很重要。’”
“被拒絕的那個盧布帶給你的回憶是多么痛苦??!”母親反駁道,“你難道希望這位婦人以后也像你一樣苦澀地記著被拒絕的10個盧布嗎?”
“你贏了!”自古以來,丈夫總是說不過妻子。父親打開錢包,“這是一張10盧布的紙鈔,請給她,并送上我的祝福?!?
對于任何新的提議,父親通??偸窍日f“不”。剛才的故事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不立即接受,這是典型的法國式心態(tài)。但我發(fā)覺父親總是理性而公正。一旦我提出任何請求,只要能列出一兩項正當(dāng)?shù)睦碛桑赣H總會讓我夢想成真—不論是一輛嶄新的摩托車還是一次假期旅游。
父親對我們很嚴(yán)格,但他自己的生活更加斯巴達(dá)式。比方說他從不看戲,他唯一的消遣就是修行及閱讀《薄伽梵歌》(Bhagavad Gita)。他從不曾擁有任何奢侈品,鞋子總是穿到不能再穿時才扔掉。當(dāng)兒子們開著早已普及的汽車時,他還是每日乘坐電車上班,而且心滿意足。他從不會為了權(quán)勢而積聚錢財,這與他的本性不符。有一次,在組建了加爾各答市銀行后,他拒絕領(lǐng)取該銀行的股權(quán)來為自己謀利—他只希望能在空閑時盡一個公民的責(zé)任。
父親退休幾年之后,從英國來了一位會計師審查孟加拉·那格浦爾鐵路公司的賬,后者驚訝地發(fā)現(xiàn),父親從未申請額外的津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