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語言談吐禮儀
語言是雙方信息溝通的橋梁,是雙方思想感情交流的渠道。語言在人際交往中占據(jù)著最基本、最重要的位置。語言作為一種表達(dá)方式,能隨著時間、場合、對象的不同,而表達(dá)出各種各樣的信息和豐富多彩的思想感情。
首先,恰當(dāng)使用敬語。
敬語,亦稱“敬辭”,它與“謙語”相對,是表示尊敬、禮貌的詞語。除了禮貌上的必需之外,能多使用敬語,還可體現(xiàn)一個人的文化修養(yǎng)。一般我們在比較正規(guī)的社交場合,有必要使用敬語。
我們常用的敬語有:“請”字;第二人稱中的“您”字;代詞“閣下”“尊夫人”“貴方”等。另外還有一些常用的詞語用法,如初次見面稱“久仰”,很久不見稱“久違”,贊人見解稱“高見”,麻煩別人稱“打擾”,請人原諒稱“包涵”,托人辦事稱“拜托”,請人批評或指點時稱“請教”等等。
其次,日常場合的語言應(yīng)對。
一、日常稱呼就是對人的稱謂。怎么來稱呼別人,不僅僅是一個基本的禮貌問題,它也是一個交際中的禮儀問題,同時也反映了說話人與被稱呼者之間的關(guān)系,所以,稱呼的重要性不容忽視。
為了便于介紹,我們將稱呼大致分為三類,包括親屬之間的稱呼、熟人之間的稱呼、對陌生人的稱呼。
(一)親屬之間的稱呼
親屬之間,應(yīng)該以我們傳統(tǒng)倫理上的習(xí)慣為準(zhǔn)。面對長輩應(yīng)以親屬稱謂相稱,如奶奶、媽媽、姑姑等。一定不要直呼長輩的姓名,包括身份、職業(yè),這都是不禮貌的;面對平輩,可相互用親屬稱謂或加排行序列稱謂相稱,如哥哥、妹妹、三哥、三妹等;夫妻之間可以姓名相稱,兩人單獨在一起時,可用昵稱,但不宜在公開場合用;年長的平輩可直接稱呼年少者的名字,若年少者已成年,則用親屬稱謂較禮貌。對晚輩,可稱呼其親屬稱謂,也可直呼其名,這樣顯得親切。
(二)朋友之間的稱呼
朋友、同學(xué)、同事之間,因為相處長了,稱呼可以隨便一些,可在姓氏前加“老”“小”“大”等,如“老彭”“小陳”等。在人的親屬、職稱、身份等稱謂前,加上“老”“大”等詞,是更為尊敬的稱謂,如老廠長、大姐等。對德高望重的老年人,可以在姓后加“老”字,如“李老”“張老”等,這種稱呼是很恭敬的。
(三)對陌生人的稱呼
對陌生人的稱謂,可以采用一般的通稱,也可以按照親屬之間的稱呼。
用通稱的時候,可根據(jù)人的具體年齡、性別、職業(yè)等情況稱“同志”“朋友”“師傅”“先生”“小姐”等。對男人一般可以稱“先生”,未婚女子稱“小姐”,已婚女子稱“夫人”,若已婚女子年齡不是太大,叫“小姐”也可以,而稱未婚女子為“夫人”就是極不尊重了,所以決不要冒失地稱對方為“夫人”“太太”。
如果你想讓彼此的關(guān)系顯得親近一些,可以采用親屬稱謂稱呼??筛鶕?jù)對方的性別、年齡等情況,以父輩、祖輩、平輩的親屬稱謂相稱,如“大伯”“阿姨”“大娘”“大嫂”“大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