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25)

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心50年史(1955-2005) 作者:(美)薛龍


1970年出現(xiàn)在中心的研究生中有黎安友(Andrew Nathan)、海弗德、蒲地典子。黎安友(1971年獲哈佛大學博士學位)的論文研究了民國初年(1916年至1928年北洋軍閥政府時期)的中國派系政治。這也是他的處女作《1918年至1923年的北京政治:派系紛爭和憲政的失敗》(Peking Politics,1918~1923: Factionalism and the Failure of Constitutionalism,伯克利:加州大學出版社,1976)一書的主題。1985年克諾夫(Knopf)出版社在紐約出版的《中國民主》(Chinese Democracy)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他還編輯了《天安門文件》英文版。(此處較英文版有刪節(jié))海弗德(1973年獲哈佛大學博士學位)研究的是中國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晏陽初,他的第一部著作題為《到群眾中去:晏陽初和鄉(xiāng)村中國》(To the People: James Yen and Village China,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1990)。他現(xiàn)在是美國西北大學訪問教授,也曾在哈佛暑期學校任教多年。他每次回到哈佛的時候,總是會訪問費正清中心。蒲地典子(1973年獲哈佛大學博士學位)與費正清和市古宙三(Chuzo Ichiko)合作編纂了一部研究文獻目錄,題為《日本近代中國研究書目指南:1953年以來日本歷史學和社會科學領(lǐng)域有關(guān)十九世紀與二十世紀中國的研究成果》(Japanese Studies of Modern China Since 1953: A Bibliographical Guide to Historical and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on the Nineteenth and Twentieth Centuries,東亞研究中心,1975)。費正清一直強調(diào)日文研究文獻對理解中國的重要性,這在這部指南中得到了反映。蒲地典子自己的研究關(guān)注的是十九世紀末日本現(xiàn)代化的努力在多大程度上引導了中國的改革者。在這方面,她出版了專著《中國的改革:黃遵憲與日本模式》(Reform in China: Huang Tsunhsien and the Japanese Model,東亞研究理事會,哈佛大學出版社,1981)。她已在迪爾伯恩密歇根大學任教多年。①

①這些作品主要是:由張良(Zhang Liang)收集、黎安友(Andrew Nathan)和林培瑞(Perry Link)合作編輯的《天安門文件》(The Tiananmen Papers),2001年公共事務(wù)出版社(Public Affairs)在紐約出版;黎安友、杜林(Bruce Gilley)編《中國的新統(tǒng)治者:秘密文件》(China's New Rulers: The Secret Files),2002、2003年紐約評論出版社(New York Review)出版。在這些作品出版之前,黎安友就已經(jīng)是人權(quán)議題方面的積極鼓吹者。林培瑞(Perry Link,1976年獲哈佛大學博士學位)是一位研究現(xiàn)代中國小說的專家,在普林斯頓大學任教。費正清、蒲地典子合作編輯的研究文獻書目《日本近代中國研究書目指南》中還包括市古宙三。市古宙三在日本工作多年,曾擔任日本東洋文庫(Toyo Bunko)的負責人,事業(yè)非常成功。蒲地典子最新的英文著作是《日本的文化和習俗》(Culture and Customs of Japan)。這本書1999年由綠林出版社(Greenwood Press)在康州韋斯特波特(Westport,CT)出版。

越戰(zhàn)風云中的哈佛

當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美國在越南戰(zhàn)爭的泥沼中越陷越深的時候,美國學生的反戰(zhàn)行動也越來越激烈、越來越暴力。哈佛學生加入了那些激進分子中——例如,參與了1969年10月全國范圍的罷課。身為亞洲研究專家,大部分與東亞研究中心有聯(lián)系的教授——包括費正清在內(nèi)——都花了大量時間與學生團體會談。表面上,他們是要為學生們提供與時事相關(guān)的背景知識,以期引導學生們的討論,讓他們得出的結(jié)論更站得住腳。但實際上,這些亞洲研究專家們也竭盡全力將一些年輕的活躍分子鼓吹的種種具有潛在暴力性或破壞性的活動化解于無形。問題是費正清堅持對活躍分子向他提出的挑戰(zhàn)性問題給出思想深刻和客觀理性的回答,結(jié)果學生認定他實際上是當權(quán)派的一員,不能信任。很多費正清的學生批評他是個軟弱的自由派分子,沒有明確的反戰(zhàn)立場。學生們覺得,就他們提出的有關(guān)戰(zhàn)爭的種種問題,費正清做出的回答細致入微、四平八穩(wěn),這只是讓政府繼續(xù)其聲名敗壞的政策、讓軍事工業(yè)集團繼續(xù)從戰(zhàn)爭中牟利,而置越南人和美國人的生命于不顧的一種手段。哈佛和其他地方的反戰(zhàn)研究生組織了一個關(guān)心亞洲問題學者委員會(CCAS,Committee of Concerned Asian Scholars),呼吁以一種新的方式理解亞洲。在他的研究生韋斯特和其他人的安排下,費正清本人協(xié)助并出席了該委員會的第一次組織大會。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