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大規(guī)模的江戶城區(qū)建設(3)

大江戶八百八町 作者:(日)石川英輔


把自然河川改造

成能運送物資的運河

幕府同時開始進行對最初町人地的“町割”

改平川河道建水路

家康在規(guī)劃武士宅邸布局的同時,也新建了供參與城下町建設的工匠和商人們居住的街道,并為方便物資運輸開鑿了諸多水路航線。

依照當時的技術,陸路的大規(guī)模運輸很難實現(xiàn)。運河,就成了必不可少的運輸途徑。

在家康入府前,平川從武藏野臺地聚集大量的水流注入日比谷海灣。天下普請則改其流向,使其注入江戶灣。

至此,平川就與道三濠(將江戶城的和田倉濠和大手濠連接起來的溝渠)匯合,形成了一個巨大的水路運輸網。在日本橋架橋之后,平川被更名為“日本橋川”,并沿用至今。同時,幕府還開鑿了京橋川與新橋川,并為把行德的鹽運往江戶,在隅田川對岸的深川挖掘了一條小名木川。直到昭和三十年(1956—1966)前后,從神田到日本橋、京橋、銀座、新橋一帶仍保留有不少溝渠,好似一座微縮水鄉(xiāng)。但在高度經濟成長期之后,填河造地急速展開,許多河川轉瞬間就都變成了馬路或高速公路。

之后,幕府在深川與本所[ 隅田川東面,豎川以北的地名。初作“本莊”,因其自古便為濕地適于水運,在其周邊地帶有不少做薪炭生意的店鋪。并且此處與南面的深川同樣,還建有眾多大商人的別墅。

又依次開鑿了與小名木川平行的豎川,以及把兩條水路縱向連接起來的橫川、橫十間川、北十間川、仙臺堀等多條水路。深川與本所,就成了名副其實的水鄉(xiāng)地帶。

◇京間六十間方的町割

天下普請把神田山,即今駿河臺一帶削平后,又用這些石土填充江戶前島東面的海域以建造町人地,正式開始了大規(guī)模的町割(街道的基本設計、規(guī)劃)。因在日本橋地區(qū)出現(xiàn)的最早的商業(yè)地是本町,這里也就成了江戶最初的町人地。

本町的町割,以長寬均為京間六十間(約118米)的等一長度為單位。面向道路的六十間為住居和店鋪,中央空出的二十間方則被稱做“會所地”,用于垃圾場等公用場所。土地條件良好的,有的會租借給御用達商人。

六十間方的三分之一,即60間×20間被稱為“一小間”,成為此后町人地的標準尺寸。針對土地固定資產稅的公役銀稅金,也以一小間為單位進行計算。

在當時,即使是日本橋一帶的一等地皮,按公役銀計算,五小間的稅金一年也只有銀三十匁。而一個壯年工匠一天的薪水就有銀五至六匁。如此便宜的地價,在現(xiàn)在是難以想象的。

經過大規(guī)模的町割后,以日本橋為中心的江戶商業(yè)中心地就形成了。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