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為從內心來說,人們對這種迅速的感知方式是持懷疑態(tài)度的。在這個世界上,我們認為決策的質量與作出決策所耗的時間和精力密不可分。面對疑難雜癥無從診斷時,醫(yī)生會要求病人做更多檢查;對聽聞的消息拿捏不準時,我們會尋求別人的意見??纯次覀兪侨绾谓逃约旱暮⒆拥陌?。我們告訴他們:“忙中出岔子”、“三思而后行”、“靜下來思考”、“人不可貌相”。我們認為,盡其所能地搜集信息、最大限度地深思熟慮,是百試不爽的上策。我們只相信運用意識作出的決斷,但其實有的時候,我們并不需要三思而后行,我們在倉促中作出的判斷和第一印象,也不失為理解這世界的一個更為得心應手的工具——尤其是在壓力來襲的情況之下?!墩Q壑g》一書的首要任務,就是要向你灌輸這個淺顯的事實:迅速作出的判斷完全可與絞盡腦汁慎重思考作出的決定相媲美。
但是,《眨眼之間》并不單為直覺的力量大唱贊歌,本書對直覺背叛我們的現象也頗感興趣。舉例來說,如果人們不費吹灰之力就能識別出蓋蒂博物館的立像是偽造的——或至少是存在問題的,那么當初博物館為何還會將其收購呢?在悉心研究立像的14個月中,蓋蒂博物館的專家們又緣何沒有感受到直覺產生的厭惡感呢?這是蓋蒂博物館事件的一大謎團。謎底如下:出于某種原因,那些直覺受到了阻礙。從某方面來說,運用科學手段得出的數據看上去很具說服力(那位名叫斯坦利·馬戈利斯的地質學家對自己的分析堅信不疑,還在《科學美國人》雜志上發(fā)表了長篇論文,闡述他的分析方法);而最重要的原因在于,蓋蒂博物館是強烈希望立像為真品的。蓋蒂是一家年輕的博物館,急于收集到世界級的展品,而那尊看似彌足珍貴的立像,恰好蒙蔽了專家們的直覺。古雕塑領域舉足輕重的專家恩斯特·朗羅茨(Ernst Langlotz),曾與藝術史學家喬治·奧爾蒂斯(George Ortiz)接洽,問他是否有意購買一尊小銅像。奧爾蒂斯遂去觀看銅像,不料卻大吃一驚。在他看來,這尊雕像明顯是做工粗糙、漏洞百出的贗品。那么,在希臘雕塑領域殫見洽聞的朗羅茨,又是為何看走了眼呢?奧爾蒂斯解釋道,朗羅茨在購買這尊銅像時尚年少,還未成為專業(yè)領域的泰斗。他說:“我認為朗羅茨對這尊銅像摻雜著很深的感情。人們在年少時總會迷戀上自己的第一件所購之物,或許這尊銅像就是他的初戀吧。因此,盡管他學富五車,但顯然還是沒能發(fā)現銅像的可疑之處。”
奧爾蒂斯的解釋并非高談虛辭,它一語道破了人類思考方式中的一些基本規(guī)律。我們的潛意識雖神通廣大,但并非無往不勝。這臺人體計算機并非每次都能挺身而出,幫我們瞬間破譯“真相”。潛意識也有力不從心之時,也會遭蒙蔽、受干擾。我們的直覺作出的反應往往需要與其他的利害關系、情緒感知相互抗衡。那么,我們又應何時聽信直覺,何時謹慎提防呢?解答這個問題就是本書的第二個使命。當我們迅捷的認知系統(tǒng)出了岔子,其背后的原因是特定且有據可循的。我們可以鑒別和理解這些原因,并掌握聽從、提防這臺超級人體計算機的時機。
本書的第三個使命在于讓讀者相信,我們可以培養(yǎng)和控制我們的瞬間決斷以及第一印象,而這也正是本書的重頭戲。我知道這看似天方夜譚,雖然哈里森、霍文以及其他幾位觀察過蓋蒂立像的藝術專家通過強烈的直覺反應洞見了癥結,但是,這些反應不是從他們的潛意識中出人意料地自己冒出來的嗎?我們是否能夠掌控這種神秘莫測的反應呢?答案是肯定的。正如我們能夠教會自己合乎邏輯而從容不迫地思考一樣,我們亦能自學成才,提升自己瞬間決斷的功力。在本書中,你將會讀到醫(yī)生、將軍、教練、家具設計師、音樂家、演員、汽車銷售員等形形色色的人們的故事,這些人都是行業(yè)中的佼佼者,而造就他們成功的因素之一,就是他們在塑造、管理以及培養(yǎng)潛意識反應上所下的工夫。瞬間決斷力并非是落在少數人頭上的天降鴻運,而是一項人人都能夠自行培養(yǎng)的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