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文學中的武漢印象(3)

那些城 那些事 作者:方方


還有一個話題是文學是不是階級斗爭的工具。關于這個問題,當時在報紙上已經展開討論。解放后直至“文革”期間的這段時間,可以說,文學一直是作為階級斗爭的工具存在的。也就是說,文學不僅僅是文學本身,它已經超越了文學,作為一種工具而存在。我們當時對這話題進行了很多討論,爭執(zhí)到最后,相當一部分人認為:文學就是階級斗爭的工具。

實際上,現(xiàn)在想來,當時還處在改革初期,大家思想剛剛解放,我們的很多想法還不成熟,像當時的社會一樣正處在一個進步的階段?,F(xiàn)在,這些問題已經不需討論了,時間已經給予我們答案:文學可以寫愛情,愛情是文學永恒的母題;文學應該有悲劇,因為悲劇比喜劇更有深度,更具震撼力;文學它不是階級斗爭的工具,它只是文學。

那四年的大學生活給我的影響也是非常大的,其中有兩點是最重要的。

第一是大學教給你的不在于書本上學到多少內容,而在于知道了怎么去學。我們進大學之前是不知道怎么去學的:老師告訴你什么,你就接受什么;報紙告訴你什么,你就接受什么;領導告訴你什么,你就接受什么。進入大學之后,我們才知道應該怎么去學,怎么去讀書,想知道的東西,從哪些途徑去了解,用什么方式去了解等等。

為什么希望年輕人都上大學呢?真的不在于從書本上你能學到多少文學史,能學到多少古代漢語,能學會幾門外語,這些東西通過自學,你也是可以學到的,它在于這種氛圍,這種討論。以前在學校里面,我特別喜歡去聽講座,那些講座的主題可能對你沒有用,可是它中間的某些東西卻能為你開啟生活的另一扇窗,這是非常重要的。以上這些東西,不進學校是永遠體會不到的。

第二個最大的收獲,就是從大學出來后,你覺得腦袋長在自己肩膀上了。以前我們是沒有腦子的,我們從來就沒有想過,領導講的話,是可以不聽的;報紙的某個觀點或者某篇文章,可能是錯誤的;中央的指示,也是可以提出質疑的。這些想法從來沒有過,但是,讀了大學之后,知識和文化讓我有了底氣,讓我學會了思考,讓我認識到,世界不僅僅是他們所說的那樣子,還有很大的面積是他們沒有看到的,而我卻可能看到了。這時,我就會沉靜下來,看看這個世界,我就會在所有這些問題面前,頓一下,提出質疑。

這對于剛剛走出校門的大學生,是至關重要的,我們需要獨立思考。這對一個作家來說,也是必不可少、非常非常重要的。如果一個作家他只是永遠在順應一種潮流,迎合一種觀點,或者說在取悅于某一層人,這樣的作家是沒有意義的。因為社會上這樣的作家太多太多了,他們很時尚,很走紅,很賺錢,可是對于文學,他們又算什么呢?

2. 湖北電視臺工作

大學畢業(yè)之后我被分配到湖北電視臺,記者、編輯兼于一身。在電視臺一呆就是七年,這個七年給了我一個生活的廣度。

在湖北電視臺起初是在電視劇部做電視劇的。我不是很喜歡這事情,因為電視劇雖然很時尚,但是它很鬧、很假。大家都知道,當時的電視劇是永遠圍繞主旋律來進行的,它有著非常嚴格的審批制度,它無法滿足你個人對電視劇的需求。

八十年代初做電視人是很辛苦的,你只能按照領導的意見做。我記得當時拍一個片子,主人公是個女英雄但最后卻死了,去審片子的時候,一個部長說:這么好的英雄人物,怎么能讓她死呢?于是,我們回來連夜把它改了——讓女英雄活過來。可等到我們拿去重新再審,那部長卻說:“還是死了有力量,你怎么又讓她活了?不應該活過來。”于是,我們又連夜改了讓女英雄死掉。這種創(chuàng)作跟藝術已經沒有關系了。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