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學《孟子》時,常會有點遺憾,因為很多內(nèi)容都是孟子與帝王將相的對話。比如翻開《梁惠王篇》的第一章,就是孟子見梁惠王。古人認為,只有設法把國家領導說服了,一個政策施行下來,老百姓就享福了。所以孟子就把自己和梁惠王、齊宣王等的互動和討論當做重點。后人就不太喜歡看這些,總以為這些帝王將相的講話和我們老百姓有什么關系呢?難道讀書人就一定要去做官嗎?尤其今天看來,會覺得并非如此。
事實上,孟子的話,總是和我們普通老百姓息息相關。比如,孟子常常談到人性,這是每個人的根本,需要正確認識。不幸到了宋代,被學者講成“人性本善”,寫進了《三字經(jīng)》里?!叭诵员旧啤甭犉饋砉诿崽没?、崇高偉大,但是它和經(jīng)驗、事實符合嗎?跟每個人生活中所見所聞的客觀現(xiàn)象符合嗎?如果不符合,恐怕只是一種很好的信仰,卻不是哲學。
而孟子作為一位哲學家,至少有三個特色:
第一,孟子有清楚的概念。比如他見到國君就要談仁義,解釋什么叫仁什么叫義。為什么非談不可?因為人生沒有第二條路可走,一個國家也是一樣。孟子還要把其中的道理說出來,如果不講道理,就只是個人的信念,人們?yōu)槭裁匆犇兀?
第二,孟子有判斷的標準。什么叫仁政?總要讓老百姓生活美好才行。孟子總有很具體的規(guī)定,比如怎樣讓他們改善經(jīng)濟生活,怎樣建構(gòu)合理的社會制度。這也是哲學家必備的特質(zhì)。
第三,更重要的,孟子還提到“天”這個概念?,F(xiàn)代人會覺得“天”很遙遠,也許就是天空,刮風下雨,大地有可能來個地震,天地好像是無情的。可是孔子說“五十而知天命”,孟子認為“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即上天給某些人以大任,就要先考驗他們。顯然,這個“天”不是天空,而是和孔子、孟子的個人信仰有關,在學術上可以稱作“超越界”,簡單來說是宇宙萬物的來源以及歸宿。對儒家來說,“天”是很特別的概念。
不談“天”的話,儒家只是一群人,他們很有學問,也很熱心,但是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憑什么堅持奮斗下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