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03 靈山一會,儼然未散(1)

愿力的奇跡 作者:馬明博


說到靈山,先要把話題扯到古印度。

靈山,是靈鷲山的簡稱,佛經(jīng)中稱之為耆阇崛山,位于古印度摩揭陀國。二十世紀(jì),英國考古學(xué)家康林罕據(jù)《大唐西域記》、《法顯傳》等典籍的記載推定,靈山位于今印度比哈爾邦的拉杰吉爾一帶。

佛教史大名鼎鼎的靈山,其實很不起眼,只是一座高不過數(shù)百米的黑色山峰,巖石裸露,無繁密樹林,只點綴著一些低矮的雜樹。因山頂有巨石矗立,形似鷲首,故得名。

相傳,釋迦佛游化于印度各國,經(jīng)常出入于摩揭陀國。在國都王舍城外的靈山,釋迦佛居留了近五十年?!洞蟀闳艚?jīng)》、《法華經(jīng)》、《無量義經(jīng)》、《佛說法華三昧經(jīng)》、《心經(jīng)》等重要的大乘經(jīng)典,都是釋迦佛在此宣說的;禪門“拈花微笑”的公案,也源流于此。

靈山路旁,有很多石窟,是當(dāng)年追隨釋迦佛的僧眾居住修行的所在。釋迦佛逝世后,他的弟子們在此舉行了第一次佛典結(jié)集。

中國古代高僧法顯、玄奘、義凈都先后來此參拜,并做詳細(xì)記錄。這些記錄,為今日佛教史的考證提供了重要資料。

科學(xué)家曾提出,如果人類能夠發(fā)明超光速的飛行物,那么幾千年前發(fā)生的事,均能夠重現(xiàn)。但這僅僅是紙上的理論,目前,科學(xué)于此只能望洋興嘆。

隋代高僧智者大師,一日誦《法華經(jīng)》至“藥王菩薩品”,忽然進(jìn)入禪定之境。昔時釋迦佛靈山說法的情景,一一在他眼前顯現(xiàn) 如同今天我們看電影、電視一樣。出定后,他感慨道:“靈山一會,儼然未散?!?/p>

遙遠(yuǎn)的靈山,不只呈現(xiàn)在智者大師眼前,更呈現(xiàn)在他心里。

如佛教詩偈所說:“佛在靈山莫遠(yuǎn)求,靈山只在爾心頭。人人有座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p>

佛在心中,即心即佛;離心覓佛,非心非佛。因此釋迦佛說:“如人見性,則如見佛?!?/p>

如果能徹見自己的佛性,不再執(zhí)著于所見的一切事相時,即如置身釋迦佛說法的靈山會中。如果能夠悟到這一點,自然會明白“靈山非遙,西天咫尺”,更不須遠(yuǎn)赴西天,跑到印度去尋訪靈山。

靈山就在每個人心頭。如果能夠悟到這一點,人間哪一座山不是靈山?眼前的九華,何嘗不是釋迦佛說法的圣境?

僧傳載“生公說法、頑石點頭”的公案。

高僧竺道生因倡導(dǎo)“眾生皆得成佛”,為時流排擠,只好隱入虎丘,每日對頑石講經(jīng)說法。有一日,樵夫路過時,見竺道生問群石:“眾生皆有佛性,我所說,契于佛心否?”群石聽了,一致點頭。樵夫目瞪口呆。

一塊塊冷冰冰的石頭都有佛性,更何況有血有肉的人?

靈山九華,藏有神奇!

從百歲宮的索道走出來,有一新建平臺。站在這里,望對面的山峰,赫然入目一尊天然仰天大佛。慈祥仰臥的大佛,位于花臺景區(qū),頭枕天臺群峰,以大、小花臺為佛身,面對藍(lán)天,“鼻梁”高聳,“喉節(jié)”突出,“睫毛”清晰可見。這一景觀發(fā)現(xiàn)于1999年,當(dāng)時曾引起不小的轟動。

無獨有偶。在九華小花臺景區(qū)通往下閔園的石板道旁、寶塔峰西,有一尊天然石佛,臉部輪廓分明。此石又名地藏石。這天然的地藏菩薩,任身外世間風(fēng)起云涌,他深入禪境,如如不動。在去天臺途中的觀音峰上院寺后平臺俯視,可見一飛來觀音峰。“石觀音”面龐圓潤,身軀微挺,衣帶飄飄,面向東北,凌風(fēng)而行。

其他,十王峰西的“木魚石”、缽盂峰的“石佛”、中蓮花峰的“羅漢曬肚皮”、南蠟燭峰的“猴子拜觀音”等天然景觀,都惟妙惟肖,耐人尋味。

參禪多年的蘇軾,在廬山東林寺借住時,看著眼前的山水忽有感悟:“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潺潺的溪流聲,如同佛陀以廣長舌宣揚妙智的柔軟音聲;青郁的山嵐,仿佛佛陀清凈的法身。一切事相,都是我們進(jìn)入佛境的門扉,無論聲音還是風(fēng)景,一一如釋迦佛宣說的八萬四千法門,如果你不能用心體會,我又如何能說得清楚呢?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