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三部曲與美國原地打轉
關于人類文明分三步走,即從地本文明(農業(yè)文明)到物本文明(工業(yè)文明),再到人本文明的思想,出自我2000年初脫稿的《新資本論》(中國礦業(yè)大學出版社2003年初版,2007年再版,50萬字)?!缎沦Y本論》一書有批判地繼承了馬克思的價值理論、資本理論,發(fā)展了馬克思的經濟學說。關于這一點,有興趣的讀者可查看原著,這里不多說。我在《新資本論》第三部分——人類社會三大經濟形態(tài)(三大文明),描述并論證了三大經濟形態(tài)(三大文明)的演化過程,揭示了經濟形態(tài)變更從而文明形態(tài)演進的奧秘?!叭菊摗笔俏以谧珜懕緯跋氲降囊粋€提法?!叭菊摗睂嶋H上是我的兩本書——《新資本論》、《人本社會論》(山東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35萬字)的概括?!叭菊摗笔切碌慕洕l(fā)展觀、社會發(fā)展觀、文明發(fā)展觀,也是新的歷史發(fā)展觀。本書后面的主要章節(jié),是對“三本論”的運用?!叭菊摗笔秦灤┍緯闹骶€。因此,我在這里有必要對“三本論”做一個簡要的說明。
在史前時期,即人類文明產生前,人類經歷過漫長的原始社會,時間大約有幾十萬年。在野蠻或沒有文化的狀態(tài)下,人類還沒有發(fā)明文字,口頭語言也很簡單,用以傳情達意的只是簡單、模糊的發(fā)音或音節(jié),類似鳥語或其他動物的語言。人類起初靠天然食物為生,哪里有食物就到哪里去,居無定所。由于天然食物沒有可靠的穩(wěn)定的來源,人類要想生存下去必須想方設法獲得較為穩(wěn)定的食物,學會飼養(yǎng)捕捉來的動物,人工種植那些按季節(jié)生長、結實的植物,如各種谷物。通過人工飼養(yǎng),可以繁殖動物,增加肉類食物,通過人工栽培植物,就有了成百倍、千倍的植物果實。有了較為穩(wěn)定的食物來源,人類就可以定居生活了。從茹毛飲血、游走不定、自生自滅,到定居生產,人類學會了第一個產業(yè)——農業(yè)。是農業(yè)革命,使人類告別了過去沒有文化的野蠻生活。生產活動要比隨機的游動覓食復雜得多。人類能夠開展生產活動,沒有組織、沒有工具、沒有對大自然節(jié)律(季節(jié))、氣候的認識,是無從談起的。而語言正是在生產的活動中逐步發(fā)展并復雜化的,因為每認知一個新事物就要用不同的發(fā)音來表示,比如麥、稻、雞、豬、太陽、月亮等等。在口頭語言不斷豐富的過程中,出于記錄生產成果、分配成果的需要,人類發(fā)明了文字(包括數字)。起初的文字都是象形文字,即觀察事物的外形,將其輪廓畫出來,就成了象形文字。如山()、日()。我說這些是想告訴讀者,文字的發(fā)明是人類文明誕生的標志之一。而人類的第一大文明自然是農業(yè)文明,我將其稱做地本文明。所謂地本文明,就是在這種文明中,土地是第一生產要素,因為土地在生產中發(fā)揮的作用最大、最明顯:你看財富的“富”,其中有一個田字,無田就無富。富這個字,道出了地本文明的真諦。誰有田,誰就能有財富,誰的田最多?地主。在地本文明中,地主是生產和分配的支配者,那些靠租種田地的農民(佃農)只能糊口,豐衣足食是夢想,來自土地的大量財富——地租,都被地主獨占了。相比于后來的第二大文明——物本文明,勞動者——佃農,所受到的剝削最為慘重。杜甫的詩句“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是對地本文明中兩極分化的生動寫照。
地本文明最早出現在東方。公元前3500年前后,西亞的美索不達米亞首先誕生了地本文明,然后埃及、印度、中國大約在公元前3000—前2000年之間先后誕生了地本文明。西歐一帶出現地本文明要更晚些。若從最早的地本文明算起,一直到公元1500年左右在西歐興起人類第二大文明——工業(yè)文明(我稱之為物本文明),地本文明經歷了約5000年時間。中國出現地本文明并不是最早的,但其文明的發(fā)達程度是舉世無雙的,其經歷的時間也最長,直到晚清時期才算走向末路。說中國有5000年文明史,除了20世紀以來算作向物本文明演進的100年,基本上就是地本文明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