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梁啟超
青少年是最富創(chuàng)造力、爆發(fā)力和開拓精神的一個群體,他們敢想敢做,精力充沛。
但在中國,太多的年輕學生固步自封于課本與教室,與社會活動和經(jīng)濟行為絕緣,延緩了自己在事業(yè)上成功的腳步。
“早熟”在我們的詞匯中有點貶義的味道;如果一個青少年的看法接近成年人,或者比較世俗,就用“早熟”來形容他。人們傾向于和簡單的人交往,早熟的學生普遍不被待見——他們想得有點“多”,但他們卻能比同齡人更早更順地實現(xiàn)自己的目標。
就像“勝者為王敗者寇”一樣,早熟的學生是否能獲得社會的認可取決于他們能否取得超越同齡人的成績。一旦成功了,“早熟”的帽子就會換成“年少有為”的頂戴。
邵亦波是“年少有為”的典型代表,22歲哈佛大學畢業(yè),然后進入全球頂級的管理咨詢公司麥肯錫(McKinsey and Company, Inc.),2年后進入HBS(哈佛商學院)攻讀MBA。能夠進入斯坦福商學院、沃頓商學院、HBS、芝加哥商學院讀MBA的人都是世界工商界的精英,他們?nèi)雽W之前的工作經(jīng)驗一般在5-10年,但總有一些跑得比同齡人快得多的年輕人,能夠在本科畢業(yè)2-3年就攢起近20萬美元的學費和生活費(也有人拿到貸款或者由公司支付)、取得職業(yè)上的醒目成果和管理經(jīng)驗、并在業(yè)余時間考出700分以上的GMAT成績,搶到頂尖商學院的入場券。
1999年從HBS畢業(yè)后,26歲的邵亦波就回國創(chuàng)辦了易趣網(wǎng),成為一名年輕的CEO。2004年,31歲的邵亦波正式對外稱將辭去CEO一職,僅保留eBay易趣董事長職務,開始作為投資人資助創(chuàng)業(yè)者:2006年年中,他和Mark Lotte成立了一個生物醫(yī)藥公司,同年12月,他再度出資成立了一家網(wǎng)絡視頻購物的網(wǎng)站。
我向來不敢低估青少年的智商與認知能力,至少我了解的一些優(yōu)秀少年的思想深度令我折服。鄭婉愉是一名香港的中學生,她寫過一篇《棋王》(作者張系國,洪范書店有限公司出版)的閱讀報告,請仔細體味一名中學生可以達到的思想深度和眼界。
英國作家孔拉德曾說:“小說的功用‘使人們看見’。至於看見的世界是美是丑,卻并非小說的作者所能左右?!倍艺J為《棋王》這書其實是一扇廣闊的窗子,讓人看見作者眼中的世界。讀者能透過窗子瞭望七十年代的臺灣社會,細看當時的民生百態(tài)。作者在書中借了一個能窺探未來的小孩子作導引,反思了不少很具爭議性的問題:在漸趨物質(zhì)化的臺灣社會,太過依賴工業(yè)文明會帶來什么后果?人類的將來又會是怎樣的呢?有了預測能力會對社會做成怎樣的影響?透過這堆問題,作者帶出了他對文化轉(zhuǎn)型和拜金主義等社會現(xiàn)象的深切關心,并希望藉此引起讀者們的自我反省。
在當時的臺灣社會,典型的知識分子都認為“錢就是自由,而自由比歷史潮流更重要,有錢才能享受更好的自由”。故事中的程凌對於這個信念深信不移,故此他便以掙錢為一種崇高的目標,甚至靠神童的預知能力來在股票市場中大撈一筆。除了程凌,《棋王》中的其他角色如高悅白以畫裸女為工作、周培只顧在股票市場打滾、張士嘉虛構神童來提高收視等等,他們不都是為求金錢而去干各種的勾當嗎?人為了自由而努力賺錢,卻因為要賺取金錢而失去自由,到最后才發(fā)現(xiàn)失去的自由比賺來的多,這才是最痛苦的。在這個金錢掛帥的世界中,每個人都身不由己,為了掙錢,他們都擺出兇很的爪牙在功利欲望主導的社會中覓食,為了私利而置人情道義於不顧。金錢總被以為是“萬惡之源”,周培、張士嘉等人,知悉神童身份后的明爭暗斗及爾虞我詐,企圖把神童作搖錢樹操控來滿足個人欲望。他們每人都利欲薰心,罔顧神童的個人意義及感受,更是自私和卑劣的行為,這更有力地勾劃出當時社會的人都在金錢洪流中為一己私利而置他生死於不顧的寫照。
縱使如此,我的眼光卻深深的落在五子棋神童上。他的身世和過去是一個謎,他的思想和情感更是無人知曉,作者刻意把這小孩寫成連接著眾人的關鍵,卻又將他隱藏在黑暗的一角,真的令人有點摸不著頭緒,但又能吸引讀者投以注視的目光。可悲的是,能夠預測未來的能力令神童加添痛苦的寂寞,他失去了童真,周旋在明爭暗斗弱肉強食的大人世界中,沈默便是他唯一的出路。最后他終於醒覺,縱使失去了擁有的天賦,卻尋回他的尊嚴和自由。他不愿依賴他對未來的預測,并表示“我不會未卜先知,要我自己下棋”,堅持用自己的能力去戰(zhàn)勝那場棋局,令人對他產(chǎn)生欽命的心情。這一刻,他讓人感覺到目光一片笑意,他并不孤獨。神童的故事正正反映人們每天都渴求能有未卜先知的才能,希望藉此去賺取更多的金錢,過最好的生活。他們卻因此忽略了要承擔的歷史和社會責任,及許多無法預料的后果。為了追求一個遙不可及的夢,虛耗了現(xiàn)有的光陰,停止對未來的努力,這又是值得的嗎?作者刻意撕毀人類“能夠預知一切未來”的美夢,目的是想喚醒社會經(jīng)常說一句話,正好道出作者的祝愿:“你必須盡力而為,你只有盡力而為,一切都狠好。你不必替神童擔心,你不切替任何人擔心,一切都狠好?!边@句話有著深遠的含意,作者認為人們只要為未來盡力,一切都會狠好,未來自然也較易能在掌握之內(nèi),又何須費盡心神來求取未卜先知呢?
《棋王》此書透過五子棋神童的故事從中亦表達了不少哲理,當中程凌和弟弟討論到布尼茲的哲學觀──肥皂泡的理論──最令我留下深刻印象。“我們的世界,是所有可能存在的世界里最好的世界”,透過這個假設,作者抒發(fā)了心中所想。他認為一旦發(fā)生了不如意的事便想逃避,想靈魂甚至肉體也逃到另一個世界去,是不負責任和懦弱的行為。相反,人若相信這個世界是最美好的,便會有面對困難挫折的勇氣,快樂地活下去。有些人會覺得這根本是自欺欺人的想法,但我卻認為要是人類懂得這樣思考,世人才會更欣賞更愛惜這個世界,因為每個人都是想得到最好的,并會把最好的收藏到心中的寶箱里好好珍惜。
有人認為《棋王》是一本精彩絕論的寓言,但我更認為它是讀者透視人性的一扇廣闊的窗子,是作者看這世界的一面鏡子。透過這面鏡子,作者反照到真實的人類,看清了這個既丑惡但骨子里仍有熱情的世界。他希望人們知道人為的選擇才是努力,才是自立,才是真正的自由。與其迷信“成事在天”,不如相信“人定勝天”,這才是萬物之靈的真諦。作者以《棋王》為書名,因為棋是一個象徵,世事如棋,成敗還是要靠自己,這樣我們才能成為控制這盤棋局的王者!
像鄭婉愉這樣的學生從來沒把自己當“孩子”看待,他們具備足夠的知識儲備和成熟度去分析世界。在社會尚未成人他們成年之前,他們就已經(jīng)站在了和成年人平等的立場上。他們極可能在青年時期就取得輝煌的成就。
不管走學術道路還是從商、從政,如果在30歲之前還取得不了社會公認的成績,你就要反思為什么在一生之中最年富力強、最具創(chuàng)造力的時候沒有收獲。就像哈代所說的:“我還不知道有哪一個重要的數(shù)學進展是由一個年過半百的人創(chuàng)始的?!?/p>
1976年,28歲的張圣蓉通過對道格拉斯函數(shù)的研究撰寫了世人沒有發(fā)現(xiàn)的這類函數(shù)特征的論文,這為第二年著名數(shù)學家馬歇爾解決著名的道格拉斯猜測鋪平了道路。1977年,她又撰寫出另一篇令函數(shù)論專家驚嘆的論文,證明了馬歇爾攻克道格拉斯猜測中的一個未發(fā)現(xiàn)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