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制造業(yè):西方人怎么也看不懂(6)

中國的邏輯 作者:(日)加藤嘉一


這些工業(yè)寶藏在自身技術和資金密集型生產的基礎上,發(fā)展出了一系列以知識為基礎的附加能力。大規(guī)模生產的運作培養(yǎng)了公司的管理能力;在將一系列產品推向新市場以及盡力迎合消費者需求的過程中,公司的市場運作能力得到了提升;公司還通過為新工程融資和滿足客戶資金需求等方式增強了資金管理能力;在尋求本領域科技帶頭人地位的同時,公司還將勢必發(fā)展自身的科研能力。所有這些能力都來自生產制造,對于公司來說,每一種能力都是差異度和競爭優(yōu)勢的額外來源。無論是在過去還是現(xiàn)在,真正讓高端生產成為現(xiàn)實的是以制造為核心、蘊涵大量默會知識的各層組織。

所有這些知識也能反過來不斷地刺激生產,使之朝更好的方向發(fā)展。具體來說,在已有的生產流程中,信息可以得到更有效地利用,由此生產出來的商品將會擁有更好的品質、更低的不合格率、更少的庫存—這些都是控制成本的重要因素。此外,積累的這些知識還有助于產業(yè)升級和創(chuàng)新,生產出新產品。不論哪種方式,企業(yè)都可以有效地與競爭對手拉開差距,而且被效仿的可能性也越來越小。

這個故事對于許多美國人來說應該不陌生,因為這就是20世紀上半葉的美國汽車業(yè),也是20世紀末后來者居上的日本汽車業(yè)。類似于豐田汽車這樣的大型企業(yè),在政府一定程度的扶持下,總是專注于學習和發(fā)展技術。起先,他們的精力主要還是集中在低端產品的生產,但是焦點始終放在貿易出口這一塊,全球市場作為成本和質量的標尺,發(fā)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如果生產出的產品在全球市場缺乏競爭力,那么該公司就會被視做失敗了,為了生存,必須作出調整和改變。如果產品投放市場后非常成功,公司就會繼續(xù)潛心尋求降低成本、提高品質的途徑,致力于生產出更高價值和利潤的產品。日本企業(yè)在這一點上的確做得很好,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在韓國的企業(yè)里也不斷看到這樣的情景。不論是尼桑、豐田、小松機械,還是浦項制鐵、現(xiàn)代汽車、三星,以出口為導向、放眼全球的制造目標都成為它們追趕歐美一流企業(yè)的定位。難怪美國人會對日益落寞的本土制造業(yè)憂心忡忡,也難怪他們會密關注中國在這方面的一舉一動。

但是成功躋身“后來居上者”行列的國家可謂是鳳毛麟角,這也增加了制造業(yè)的神秘性。許多國家都曾經進行過嘗試,但大都失敗了,它們中的許多無疑擁有足夠的資金和基本的技術,例如前蘇聯(lián)、民主德國和捷克斯洛伐克在汽車制造方面,20世紀70年代的中國在商用飛機生產方面,這些國家購買了合適的機器,學會了已有的成功設計,可以說,它們獲得了一切可能獲得的書面信息,有些時候它們甚至還最終生產出了成品,比如蘇聯(lián)的拉達牌汽車、民主德國的特拉貝特微型汽車、捷克斯洛伐克的斯柯達汽車以及中國生產的類似于波音707的Y-10型飛機。但是,生產出一件表現(xiàn)差勁的產品與生產一件可用的產品是不一樣的,而且一件可用的產品與一件真正在商業(yè)上具有競爭力的產品又是不一樣的。從某種程度上說,這些有工業(yè)抱負的國家認為只要購買了那些按數字填顏色的畫紙,就可以畫出像西斯廷教堂里的壁畫那樣精美的圖案,但是它們最終得到的只是類似于汽車旅館里的廉價藝術—車門無法合攏的汽車、由于自身超重而無法搭載乘客或托運貨物的飛機,因此更加證明了默會知識在這些特殊行業(yè)里的重要性,以及將這些知識商業(yè)化的難度。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