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襄公心花怒放,歡歡喜喜等著天老爺?shù)麴W餅。
當時,襄公同志就犯了“仁義”癮,不帶兵馬前去開會。
大臣目夷擔憂:萬一楚君不懷好意,我們沒有兵馬,如何應對?
宋“寡人”仗義:我們會盟,就是不再打仗,怎能自己帶了兵馬……要當盟主,總得以身作則嘛。
目夷再三勸說,宋襄公就是不允。
算了吧,輕車簡從跟隨——舍命陪君子,誰讓自己正好就是這“仁義”哥們兒的跟班?
在會上,宋襄公與楚國的“寡人”——楚成王爭執(zhí)起來。
原來,這天下的老大,楚“寡人”也是想當?shù)煤?。不然,他為什么會與宋襄公聯(lián)合召開諸侯大會?宋襄公希望利用楚國的實力爭當老大,楚成王還想利用宋襄公的“仁義”稱霸天下呢。在會上,號稱“仁義”的宋“寡人”肯定非常會說,嘴巴特別厲害,洋洋灑灑口若懸河。
楚“寡人”萬分不爽。
楚“寡人”不爽是要動刀槍的,嘴巴干仗,不如刀槍棍棒,擲杯為號,楚兵蜂擁而上,一窩蜂就把口口聲聲“道德仁義”的宋襄公逮了下去。
可憐仁義的宋襄公,一個兵也沒有,眼睜睜即變成階下囚。
最郁悶的是,竟然沒有幾個諸侯為他求情。
囧矣。
最后,在魯國和齊國的調(diào)解下,宋襄公不得不承認,楚成王為天下老大。
已經(jīng)成為人家的階下囚,那嘴巴兒哪里還硬得起來?
窩心啊。
楚成王一高興,把那“仁義”的哥們兒放了吧。畢竟是天下老大,心胸總得大度嘛。
本想借助楚國實力,成就自己的霸主夢想,卻原來不過為他人作嫁衣裳。而且,自己的被抓與被釋,更使楚成王在諸侯中樹立起威嚴和恩德,讓眾多的諸侯五體投地,紛紛以楚國的號令為號令。
暈死。
這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亙古不變的法則,要想“號令”,唯有實力作后盾。
沒有實力,想想還是可以,別施行。當然,如果非要強行施行,也不是不可以的事情,宋襄公就是榜樣——自取其辱。
這口怨氣,可讓我們這位“仁義”的君王堵得心慌。更讓他堵得難受的是,原來聽他號令的鄭國,竟然表示服從楚國領(lǐng)導。大國干不贏,難道還不能干一小國嗎?氣惱之下,宋襄公決定懲罰鄭國。公元前638年,宋襄公出兵伐鄭。他也不想想,此時的鄭國已經(jīng)是楚國的小弟,你打人家小弟,大哥會坐視不管嗎?連打狗還看得主人,打人小弟就不看人大哥嗎?
楚國發(fā)兵直取宋國。
宋襄公慌忙撤軍,在泓水(今河南省柘城北)南岸駐扎,嚴陣以待。
楚軍兵多,大白天強渡泓水,全沒把弱小的宋軍放在眼里。可不曾想,兵士一下到河里,軍紀即刻亂套,大約之前沒有搞過過河練習,鬧哄哄一擁而來,兵不識將,將不知兵……千載難逢的絕好機會!大臣目夷即刻稟告宋襄公:此刻進攻最為有利。敵強我弱,但此時強敵正好亂套,我們就打他一個措手不及。
宋“寡人”搖頭,曰:咱可是仁義之師,趁敵人過河開戰(zhàn),此不是陷寡人于不仁嗎?不可。
唉,該“寡人”出生太早,還沒有來得及學習《孫子兵法》:兵不厭詐嘛。連“詐”都不厭,還在乎敵人是否過河?
楚國大軍上岸了,但依然亂哄哄找自己的頭兒,也亂哄哄排隊。打仗總要擺個陣型吧?于是,又亂哄哄地擺開陣勢。估計,這楚國的大軍,平常的訓練也不咋地,好一陣亂,還不早被敵人消滅了?
幸好對方的領(lǐng)導,是宋襄公,他“仁義”。
目夷是看在眼里急在心中,慌忙忙再次向宋“寡人”稟告:可不能再等矣,下令進攻吧,如果等楚國大軍拉開陣勢,以我們?nèi)醪唤L的軍隊,是無法抵擋的。
宋襄公不悅:你這位同志,咋如此不仁不義?敵人連陣勢都沒有擺好,我們?nèi)绱巳柿x之師,怎就可以開打?這不是陷寡人于不義嗎?
不仁不義的事情,寡人是不會干的。
這下好了,楚國大軍鬧嚷嚷過河,亂哄哄排陣,好一陣子才終于凸顯大軍威儀,一陣鑼一陣鼓,潮水一般鋪天蓋地席卷而來。宋軍連抵擋一下下的力量都還沒有顯現(xiàn)出來,即被楚國大軍一沖而散。
所謂一觸即潰,就是形容宋“寡人”的軍隊。
逃亡中,宋“寡人”被流箭射中大腿滾下戰(zhàn)車,多虧宋軍將士拼死保護,并殺開血路,逃回都城。
這會兒,宋“寡人”也顧不了是否仁義,忍住傷疼痛,發(fā)足狂奔。
一旦開戰(zhàn),可沒人在乎你是否“仁”是否“義”,一陣兇悍狠毒的木頭棒子招呼,干你一個腦袋開花不得商量。就戰(zhàn)斗而言,勝利就是王道。
霸主之位,可不是“仁義”就能弄到手的,它靠的不是嘴上的“仁義”,而是手中木頭棒子的威力。
對敵人的仁義,其實就是對自己的殘忍。
一年后,宋襄公因傷重而死。
囧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