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文忠教授在百家講壇為我們解讀《三字經(jīng)》時,講述了這樣的一個故事:當(dāng)歷史進(jìn)入商紂王時代的時候,一樵夫看見渭水之濱的磻溪有一老翁在垂釣,感到非常奇怪。其實,垂釣者比比皆是,不過就是一老者背一斗笠伸一釣竿,盯著水面,靜等魚兒上鉤,這有什么奇怪?
呵呵,這老翁還真與普通的釣者極為不同,他的釣鉤離水面至少三尺,而且鉤是直的,沒有魚餌,竟然還喃喃自語:“不想活的魚兒呀,你們愿意的話,就自己上鉤吧!”
不要說樵夫看了奇怪,恐怕,任何人看見都會奇怪。
樵夫以為這老翁不會釣魚,于是告訴他:“老人家,像你這樣釣魚,100年也釣不到一條魚的!”
老翁舉了舉釣竿,斜眼瞧他:“對你說實話吧!我不是為了釣到魚,而是為釣到王侯也!”
這就是著名的“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的故事。
顯然,這位老翁,就是我中華民族著名的姜太公。
顯然,姜太公要釣的不是魚,而是周文王姬昌。
那個年代,也許稀奇古怪的玩意兒實在太少,而探秘好奇的勞苦大眾也的確太多。這姜太公奇特的釣魚方法,竟然真?zhèn)鞯搅俗罡哳I(lǐng)導(dǎo)姬昌耳里。結(jié)果,姬昌也好奇,派一名士兵去,要把太公叫來,希望能夠感覺一下這奇特的釣魚文化。但太公并不理睬這個士兵,只顧抖著自己那根沒有進(jìn)到水里的老桿,斜著眼簾自言自語:“釣啊,釣啊,魚兒不上鉤,蝦兒來胡鬧!”
不過他心里卻在高興,呵呵,魚要上鉤也。
姬昌聽了士兵的稟報后,想,這直鉤釣魚法也許還真有一點兒說道。于是,改派一名官員去請?zhí)珌?。可是太公依然不答理,邊釣邊說:“釣啊,釣啊,大魚不上鉤,小魚別胡鬧!”
姬昌聽了官員的報告,陡然意識到,這釣者必為賢才,要親自去請他才對。
于是,他連吃三天素,洗了澡換了衣服,帶著厚禮,前往磻溪去聘請?zhí)?/p>
呵呵,這三天素吃的,可讓太公多等三天。而且,還在心中忐忑,天知道來與不來?
機(jī)會啊,可別失之交臂。
不過,文王來也,求賢若渴的文王,自要禮賢下士。二人不期而遇,談得十分投機(jī)。交談中,太公淵博的知識,正確的歷史觀點以及對時事的透徹分析,深深地震撼著姬昌。于是,姬昌當(dāng)即請教治國興邦良策,太公侃侃,當(dāng)即提出“三?!保骸耙辉痪耘e賢為常,二曰官以任賢為常,三曰士以敬賢為常。”
這意思就是說,治國興邦,必以賢為本,重視發(fā)掘和使用人才。
呵呵,這人才都有了,還怕不能興邦立國?
所以,三國時候的劉劭同志總結(jié)說:“夫圣賢之所美,莫美乎聰明;聰明之所貴,莫貴乎知人。知人誠智,則眾材得其序,而庶績之業(yè)興矣?!?/p>
姬昌聽后甚喜:“我先君太公預(yù)言,‘當(dāng)有圣人至周,周才得以興盛?!磥?,您就是那位圣人矣!我太公望子久矣!”
呵呵,盼望先生久矣……差一滴滴兒就望穿秋水。
史料記載:姜子牙,姜姓,呂氏,名尚,一名望,字子牙,尊稱太公望,武王尊之號為“師尚父”。商朝末年人。漢族(華夏族),東海上人。姜子牙出世時,家境已經(jīng)敗落了,所以姜子牙年輕的時候干過宰牛賣肉的屠夫,也開過酒店賣過酒,聊補(bǔ)無米之炊。但姜子牙人窮志不短,無論宰牛也好,還是做生意也好,始終堅持勤奮刻苦地學(xué)習(xí)天文地理、軍事謀略,研究治國安邦之道,期望能有一天為國家施展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