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第47天。
凌晨4點,睡下沒多久的蔣介石默默起床,為衡陽守軍祈禱。
凌晨,“方先覺率其第三師師長周慶祥、第一九○師師長容有略、預(yù)備第十師師長葛先才、暫編第五十四師師長饒少偉及副官處處長孫廣寬在城南天主堂與日軍第六十八師團師團長堤三樹男會見,正式繳械投降”。
伍志鴻也不認為方先覺是投降:“現(xiàn)在你就是殺死我,我也不承認方先覺投降了?!?/p>
時任預(yù)備第十師二十八團迫擊炮連連長的白天霖在《抗日圣戰(zhàn)中的衡陽保衛(wèi)戰(zhàn)》一書中記載:“方于被俘之后向日軍提出三項要求:(1)保證生存官兵安全,并讓他們休息;(2)收容傷患予以治療,并鄭重埋葬陣亡官兵;(3)守城官兵絕不離開衡陽城?!?/p>
早晨六七點鐘的時候,盧慶貽被軍部參謀叫出了中央銀行?!拔业街醒脬y行的門口,就看見日本兵進城了,從城門進的城,舉著太陽旗,耀武揚威。”盧慶貽否認掛白旗之說:“我們第十軍剩下的部隊,沒有掛白旗的,沒有這個事?!?/p>
盧慶貽回憶:“日本人把我們這些人集中到教堂里面,門口有機槍守著?!?/p>
此時,城外幾個陣地仍在戰(zhàn)斗,城內(nèi)巷戰(zhàn)繼續(xù)。一些官兵選擇了突圍,比如楊光榮,戰(zhàn)至只剩4個兵后,他從湘江突圍出城。一些傷兵自殺殉國?!犊谷帐?zhàn)中的衡陽保衛(wèi)戰(zhàn)》一書中有如下段落:
衡陽陷落之日(8月8日),由于我官兵義憤填膺,各自為戰(zhàn),滿城盡是槍聲,處處狙擊敵人,以致引起敵軍憤怒,肆意開屠殺。而手榴彈爆炸之聲,此起彼落,遂成為我官兵集體殉國與敵偕亡之體炮矣!此時仍有7000余傷患員官兵,于頹壁中痛苦呻吟,或舉槍自殺,或跳井投江,或懸梁而亡;重傷不能行動者,爭求輕傷者或持械官兵補他一槍,以了殘生,其慘狀非筆墨所能形容!
當時突圍出來的伍志鴻說:“就是破釜沉舟,大家用生命救國,死之前都要殺死一個日本人才甘心。我為什么又活著出來了呢?因為日本人對中國人實在是害怕起來了?!?/p>
當天,由第四戰(zhàn)區(qū)抽調(diào)來援的第四十六軍等已進抵距衡陽8公里的二塘。日軍第十一軍參謀島貫武治在日記中寫道:“上午8時攻克衡陽,力攻40天……是一場竭盡了全力的戰(zhàn)斗。只晚了一天,敵機械化兵團就出現(xiàn)了。我方部隊面對前來解圍的敵軍,多少有些動搖。戰(zhàn)爭的勝負誠然在于最后5分鐘。如固守衡陽之敵誓死決一死戰(zhàn),或?qū)⒊霈F(xiàn)‘因帕爾的結(jié)局’。”
當天,蔣介石在日記中寫道:“以衡陽會戰(zhàn)守軍苦斗至此歷時四十七晝夜,故于凌晨四時即起默禱能轉(zhuǎn)危為安。至五時猶得衡陽電訊,距十五分鐘之后中斷,自此即絕不復(fù)通矣!旋于十時許接獲空軍偵察報告:‘衡陽城內(nèi)已不見人跡?!谑悄舜_知衡陽已陷矣。因自記所感曰:‘悲痛之切實為從來所未有也?!?/p>
衡陽保衛(wèi)戰(zhàn),中國軍隊傷亡17000余人,《日本帝國陸軍最后決戰(zhàn)篇(衡陽戰(zhàn)役之部)》中聲稱,日軍傷亡19380人,其中軍官傷亡910人(軍官戰(zhàn)死390人)。不過,1945年8月,曾擔任過第十軍軍長的李玉堂將軍在湖南接受日軍投降時,曾詢問日方將領(lǐng),衡陽之戰(zhàn)日軍究竟傷亡多少,日軍將領(lǐng)答道:“48000余人。”美國國會圖書館的資料顯示:“日軍死傷超過70000人,其中48000人被擊斃;中國傷亡15000人,其中7400人陣亡?!?/p>
衡陽保衛(wèi)戰(zhàn)是抗戰(zhàn)期間作戰(zhàn)時間最長、敵我傷亡官兵最多、空前慘烈的城市爭奪戰(zhàn)。日本方面承認,此役“犧牲之大,令人驚駭”,為“中日八年作戰(zhàn)中,唯一苦難而值得紀念的攻城之戰(zhàn)”。 日軍戰(zhàn)史稱:方先覺為“驍勇善戰(zhàn)之虎將”,第十軍“寸土必爭,其孤城奮戰(zhàn)之精神,實令人敬仰”。
重慶《大公報》社論說:“衡陽47天是索得敵軍巨大的代價,衡陽47天是在明恥教戰(zhàn)?!?/p>
當年8月中旬,被俘的彭忠榮和彭忠志兄弟,趁著日軍看守不嚴,偷偷逃出了衡陽。
被俘的盧慶貽和戰(zhàn)友被逼給日本人收谷子。一天,他跟20多個戰(zhàn)友打死看管他們的日本人,也成功逃脫。
第十軍大部分被俘官兵乘日軍后勤補給緊張、關(guān)押松懈之機從俘虜營中脫逃,周慶祥、孫鳴玉、饒少偉等將領(lǐng)也在其中。
11月18日,在重慶方面的幫助下,被看管3月有余的方先覺也逃走了,并于12月11日回到重慶。
12月13日,重慶《大公報》發(fā)表社評《向方先覺軍長歡呼》:“苦戰(zhàn)衡陽四十七天的英雄方先覺軍長回來了!……我們情不自禁地要向方軍長歡呼:‘我們的英雄回來了!我們的抗戰(zhàn)精神回來了!’”“拿衡陽做榜樣,每一個大城市都打四十七天,一個個地硬打,一處處地死拼,請問:日寇的命運還有幾個四十七天?”
1945年2月19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授予方先覺青天白日勛章。
1946年2月,預(yù)備第十師師長葛先才奉命回到衡陽,與滯留的60多個前第十軍官兵一起,歷時4個多月,在原來的陣地上收集忠骸3000余具,并建烈士公墓于張家山之巔。
葛先才在回憶錄中寫道:
現(xiàn)在回想那一段搜尋忠骸的日子,我們差不多每天都是一邊流淚一邊工作。這“古戰(zhàn)場”并不“古”;不過一年半之前,這些“古人”都是生龍活虎般的戰(zhàn)斗伙伴。如今嘛,這“古戰(zhàn)場”已經(jīng)荒草沒頭,銹損的槍支、彈殼、炮彈炸彈破片……遍地皆是;慘白色的骸骨東一堆西一堆,橫七豎八,零亂的、隨意的,似乎被人不屑一顧地棄置在那里;而草長得最高最茂盛的地方,也必是骸骨最多的地方!不過一年半之前,這些骸骨都還是國家的好男兒、父母的愛子、春閨的夢里人。敵人的槍彈、炮彈、炸彈沒有“碰”上我們,否則,今天又不知道是誰來撿我們的骸骨了!
……
忠骸搜集完成之日,我們請了一位攝影師攝影存照。我面對這座高約丈余忠骸堆成的山丘,直覺其巍峨神圣,壯麗無比!我在心中默默祝禱:“弟兄們,安息吧!你們沒有白死。日本已經(jīng)投降,國家已經(jīng)因你們之死而得救,你們是求仁得仁了。”然后我們把忠骸逐一移入墓穴安葬。不知怎的,我忽然鼻頭一酸,禁不住悲從中來,淚如雨下。啊,弟兄們!弟兄們!我敬愛的弟兄們!若非我身歷其境,又怎能體會到這“求仁得仁”的背后,竟隱藏了這么深重的悲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