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識我的朋友們都會知道,我是一個虔誠的佛教徒。這條信仰的路,由來已久。
佛經(jīng)里細述了人生自何處,死去何方。萬物皆有靈魂,今生蠟炬成灰,還能轉世投胎,迎接來世。這也算是我對佛學最初的領悟,即,每個生命來來往往都能自圓其說,并不虛空,而且人終究是能找到希望歸屬的。
我一直想走上不一樣的人生,這應該是每個青春期少年共同期許的目標。追求這個目標的路上,我們難免會被冠上某種定位,這種定位就是——叛逆。
關于叛逆,有兩種不同,一種是“我要跟你不一樣”,另一種是“我要做我自己”。我想我應該是后者吧。至少我希望承擔的是后者。
在我的成長中,養(yǎng)父母給予了我太多的管教,以至于將疼愛淹沒。管教是身先行,過于有形;而疼愛是心先行,無可名狀。在養(yǎng)父母的身邊,我缺少了那份叫做“溫暖”的東西,雖然感激他們對我的養(yǎng)育之恩,卻也每天因為心無依靠而備受孤獨的煎熬。
在與佛教這份信仰結緣交匯的路上,我慢慢會找到,屬于自己的那份溫暖。
當時在烏魯木齊,那是一個相當不錯的單位。一切看上去盡如人意,但養(yǎng)父母并不知道每日如一的重復工作對我造成了巨大的折磨。紡絲、接線頭、繞線、換軸……徒手的我好像一部沒有思想的機器,周而復始,完成相同的動作。
我心里不由產(chǎn)生可怕的念想,難道我將如此走下去,直到“終老”?
我恐懼不斷重復的工作,恐懼每天平淡的生活。我不愿看到自己一天一天似乎在“復制”和“粘貼”這樣反復的動作中進行下去。于是,我開始尋找一個出口,逃離這種令我快要窒息的狀態(tài)。
我們每個人都有青春叛逆期,
你們和我當時的叛逆又有哪些不同呢??咱們一起來曬……
看看我夠不夠叛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