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高宗肜日》——國家與祭祀 (1)

風與草:喻中讀《尚書》 作者:喻中


本篇經文很簡短,只有百字左右,是一篇典型的百字文。

標題中的高宗,即商王武丁?!半馈保╮óng),即“第二次祭祀”;“肜日”,即“第二次祭祀之日”。按照傳統(tǒng)的說法,本篇經文的基本背景是:在高宗武丁祭祀先王商湯的過程中,有一只野雞飛到鼎耳上鳴叫不已。武丁的大臣祖己認為,這是不祥的征兆,原因在于天子武丁有失德之舉,因而對武丁進行了勸諫。但是,元代學者金履祥的研究結論是:作為背景的這次祭祀,并非高宗武丁在祭祀商湯,而是高宗的兒子祖庚在祭祀高宗本人;換言之,這個事件發(fā)生之時,高宗武丁已經死亡,成了受祭的對象。按照這種新的觀點,“高宗肜日”即為“肜高宗日”,意思是,“第二次祭奠高宗武丁之日”。我們接受這種新的解釋。理由是,諫言中有“父廟”的字樣,武丁是祖庚的父親,武丁之廟可謂祖庚的“父廟”;而商湯的時代距離武丁的時代較遠,商湯之廟雖然更具神圣性,但卻不能算是武丁的“父廟”。如果這樣的分析可以成立,那么,本篇經文的主角就不是高宗武丁與祖己,而是祖庚與祖己。不過,從思想史的層面上說,無論把主角定為祖庚還是武丁,都沒有實質性的差異。

按照經文中的敘述,祖庚第二次祭祀高宗武丁之日,有一只野雞飛到鼎耳上鳴叫。這是一件怪異之事。目睹此事的大臣祖己暗自嘀咕:“一定是先王的正道出現了變異。只要恢復先王的正道,這種怪異之事自然會消失?!庇谑浅脵C向天子祖庚進諫,他說:“上天觀察下民,總是以德義的標準來衡量。上天賜給下民的年壽有長有短,符合德義的人年壽就長,不符合德義的人年壽就短。年壽短的人,并不是上天要讓他夭折,而是因為他們自己不修德義,自己斷絕了自己的性命。尤其是,有些人的行為不符合德義,有了過錯也不聽從上天的警示。這種情況下,上天就會信行賞罰之命,以正其馭民之德。天道如必我言。”祖己還補充說:“歷代先王無非都是上天的后代,因此,在祭祀的時候,自己父廟中的祭品不宜過于豐盛?!?/p>

聽了祖己的這番諫言(或議論),祖庚的反響如何,我們不得而知。大約是沒有什么反映。否則,史官就會有所記載。這種有去無回的單方進諫似乎也可以表明,殷商后期的君主,譬如祖庚,已經不能回應大臣的諫言了,已經成了一個凝固而停滯的符號了。盡管如此,這篇經文所蘊含的思想史意義,仍值得我們解讀。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