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人希望知道,早期日耳曼民族在跟文明、羅馬以及天主教會混合之前是什么模樣。他們想把日耳曼民族從這個組合當中抽離出來。他們喜歡這些出身草莽的祖先,喜歡他們的活力、生命力和樸拙,他們不想跟著軟趴趴的知識分子走,他們以過去那些親近土地、深諳德國人原本面貌的日耳曼先祖為榮。
現(xiàn)代社會對文化的興趣和尊重就發(fā)端于這個轉(zhuǎn)折點上,歷史上頭一遭,知識分子開始搜集民俗文化。對于傲慢自大的法國知識分子關(guān)于理性的夸夸之言,他們的答復是:穿上你的靴子去走走路吧,走向平民百姓,走向農(nóng)村耕民,記下他們的故事和歌謠,從中你會找到真正的啟迪。浪漫主義的信息是:文明是人為的,它束縛了我們、局限了我們,唯有活在傳統(tǒng)文化當中,你才算是活得完整。
從此,這個觀念就一直深植在西方社會里。19世紀有一次重大的爆發(fā),采取的形態(tài)之一是吶喊自由解放:讓我們甩掉所有的規(guī)范,讓我們活得簡單、直接、自在,讓我們自己耕種、自己織布;讓我們蓄發(fā)蓄胡、住在公社里,讓我們誠實面對自己的情感,人與人之間坦誠相見。還有,讓我們借鏡更真實的人——勞工、農(nóng)民或是“高貴的野蠻人”。
浪漫主義運動也催生了民族主義的意識形態(tài),這個觀念在當今世界里依然是一股強大的力量。民族主義主張,擁有不同文化和語言的民族必須生活在一起、成立自己的政府。光是閉門造車、空想好的政府是不夠的;而如果這個政府不是由你自己的民族所組成,它也不可能是個好政府。塞爾維亞人必須住在一起,成立塞爾維亞政府;克羅地亞人必須住在一起,自組克羅地亞政府。要是一個國家有塞爾維亞人又有克羅地亞人,這表示不管是塞爾維亞人或克羅地亞人都無法充分表達自己。塞爾維亞民族的精髓不可能開花結(jié)果,除非它有自己的國家。這是民族主義的意識形態(tài)。
浪漫主義崇尚情感、文化、民族主義和自由解放,圖中和這個箭頭背道而馳的是理性、科學和進步。(見上頁)
我們的圖到此完成。你可以看到,公元1400年之后發(fā)生了什么事。在圖的中央,曾經(jīng)貴為中世紀文明中心的教會,現(xiàn)在是一片空白。文藝復興、宗教改革、科學革命、啟蒙運動、浪漫主義運動,各以不同方式削減了教會的權(quán)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