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黃素瓊赴歐。
接下來的24年里,她屢次出國,直到1948年離開中國,再也沒有返回。如果說第一次出走是被迫,有著娜拉的味道,那么后面的離家出國卻是依循自己的內心,尋找自己的方向。
一個人走得太遠,會不會忘記自己的初衷,找不到計劃中的軌跡?黃素瓊折騰了這么幾十年,最后還是一個人終了在倫敦。臨終前,她給張愛玲寫了最后一封信,想見一見。但是,張愛玲沒有回信。
《小團圓》中借楚娣(即張愛玲的姑姑)的口,這么描述黃素瓊的一生:倒像那“流浪的猶太人”,被罰永遠流浪不得休息的神話人物。
我腦海中,總有一副黃素瓊深鼻凹眼、嘴角抿成堅毅弧線的形象。
這個小腳女人,踏著一雙三寸金蓮橫跨兩個時代。她穿的皮鞋都是定制的,小得像童話人物的袖珍舞鞋,鞋尖還得塞好多棉花。她不僅游走歐洲,還能在瑞士阿爾卑斯山滑雪。阿爾卑斯山脈的晴空下,灑下了她多少清脆嬌媚的笑聲?或許黃素瓊就是不服輸,人家做得的事情,自己也能做,還做得比別人好。黃素瓊還是一個“學??亍?。她從小受到的是私塾教育,從來沒有進過學校。心里面,她對學校萬分著迷。在歐洲進過美術學校,1948年還在馬來西亞僑校教過半年書。包括后來,她支持張愛玲讀書、留洋,很大程度上是自己夢想的一種延伸。
她還畫油畫,跟徐悲鴻、蔣碧薇、常書鴻等都熟識。
為了學會裁制皮革,她在英國一度下廠做女工制作皮包?!罢渲楦凼伦儭焙螅龔男录悠绿与y到印度,曾經做過尼赫魯?shù)膬蓚€姐姐的秘書。黃素瓊的計劃似乎并沒有成功。她有幸生于這個時代,能放下兒女、丈夫奔赴遙遠的國度追求自己的夢想;她又不幸生于這個時代,戰(zhàn)火、變革,時代的不徹底使她終究也不能那么徹底。一個失敗的人,要么是晚了一步,要么是早了一步。
她不幸早了二三十年。
這個女人的確勇敢堅毅,但于兒女,卻少了溫情和柔和。她對張愛玲姐弟的態(tài)度,顯得刻板生硬,少了點母性,更像是老師嚴厲的說教。
從小她就注意他們的飲食,卻儼然是一個科學家的科學準則。她像“拐賣人口一樣”送張愛玲去讀書,更多的也僅僅是注重自己的感受。連自己的兒子抱著一雙報紙包裹的球鞋來投奔自己,眨巴著潮濕的大眼睛乞求母親收留時,黃素瓊也只是冷靜地對兒子說她不能收留他,因為已經收留了他的姐姐,經濟上吃不消。換作其他母親,早抱著受委屈的兒子痛哭了。
其實,她在國內排場不小,后面幾十年她一直在賣古董,身后還留有一箱古董,我猜想,當年多撫養(yǎng)一個孩子也不見得經濟上真的吃不消。
這個從封建大家庭走出來的女人,受到新文明的洗禮,她更向往那種自由自在的生活。包括她喜歡藝術,喜歡學校,說外語,結識文藝人士,在歐洲大陸行走,都是一種浪漫華麗的姿態(tài)。
讓這種人為兒女犧牲,不太容易。
就連收留女兒,黃素瓊也一直在用審視的眼光觀察張愛玲,始終在權衡自己為女兒的這種付出值不值得。結果,張愛玲和她相處也越來越別扭。問母親要錢,起初是親切有味的事……可是后來,在她的窘境中三天兩天伸手向她拿錢,為她的脾氣磨難著,為自己的忘恩負義磨難著,那些瑣碎的難堪,一點點地毀了我的愛。
黃素瓊母性的淡漠,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性情的索然寡味。她屬于那種感情被定型成生硬的條條框框的人。從她一本正經地告訴張愛玲如何做“淑女”的刻板細則,到她照本宣科般告訴兒子女兒吃什么營養(yǎng),都只是嚴師的嘮叨。嘮叨也罷,關鍵還是她執(zhí)著于自己的標準,沒有內省的能力和習慣。她從來沒有考慮過自己的這一套到底對孩子們有多大的益處,對孩子們到底是不是合適;也從來沒有站在他們的角度去體諒他們的苦衷。她只是一個對姿態(tài)比對內心的感受更感興趣的女人。
其結果是,她那一套生硬刻板的“淑女”標準,兩年的培訓計劃,徹底失敗。對這一件事,張愛玲事后回憶“除了使我思想失去均衡之外,我母親的沉痛警告沒有給我任何的影響”。
1947年,黃素瓊又從國外回到上海,她差不多有十幾年沒有和兒子見面了。這次,她邀請兒子去吃中午飯。飯前,詢問了兒子要吃多少飯,喜歡吃些什么菜,這樣她好準備。
黃素瓊的這些詢問,很像是母親對兒子的關懷??上?,本性難移,這些到頭來還是落腳于她刻板的科學理論。
吃飯的時候,她一直注意我吃的飯量和愛吃的菜是否符合我對她講的。她還不時問我工作的情況,教導我應當怎樣對待上司和同事。這頓飯無疑是上了一堂教育課,自始至終我總是戰(zhàn)戰(zhàn)兢兢回答她的提問,以及唯唯稱是地聽著她的教導。
一場母子團聚的溫馨會面,又被她的說教搞砸了。
從張愛玲的文章和張子靜的回憶錄中,從來沒有看到這位母親詢問過兒女們是否快樂、是否幸福。而這些,本應是母親最常見的關懷。
這樣一位對自然的情感幾乎沒有體驗能力的母親,言傳身教般讓兩個兒女在什么是愛、如何表達愛這個問題上,也缺乏應有的能力。張愛玲日后離群索居,張子靜終身未娶,都是缺乏愛的能力的表現(xiàn)。
黃素瓊作為一位母親實在是太失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