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預防疾病有很多風險因素固定地被視為一些所謂“文明病”的前兆,例如:身體超重,高血壓或者膽固醇含量過高。但是人們經常會錯誤地把“風險因素”和“致病原因”等同起來。它們的區(qū)別是,風險因素是一種伴生關系(是一個統(tǒng)計上的相互聯(lián)系)而不是可證明的因果關系。比如說,吸煙與肺癌之間是因果關系而不是此病的風險因素,因為在動物實驗上證明吸煙總是引起肺癌。而膽固醇卻是風險因素:實驗證明,給各種實驗動物喂純膽固醇食品既沒有引起動脈硬化,也沒有導致心肌梗塞。
干預性研究能夠比較確定地判斷相關事物之間是因果關系還是“偶然聯(lián)系”。人們主要查看通過降低“風險因素”是否能達到理想結果來檢驗兩種關系。比如,在一項實驗中,研究者引導參與實驗者通過減肥過程降低了體內膽固醇含量。但是經過一系列研究發(fā)現(xiàn),盡管這些人體內膽固醇含量下降了,但是他們發(fā)生心肌梗塞的風險卻出人意料地升高了60%。因此,膽固醇與心肌梗塞之間并非因果關系,而只是一個風險因素。
我們可以借用一個現(xiàn)實生活中的例子,更加形象地闡明這個問題。當您駕車在高速公路上行駛時,如果儀表盤上一個有加油標志的小紅燈亮了,您的轎車可能很快就會熄火。這盞紅燈顯然是熄火停車的風險因素,而真正的因果關系是因為油箱中沒油了。假如您不能認清這幾個事物中的相互關系,您該怎么辦?也許您會咨詢專業(yè)人士尋求幫助。于是,您給一個修理廠打電話,汽修專家建議您把儀表盤打開,斷掉那盞紅燈的電源或者直接將全車斷電。即使全世界所有的汽修專家都這么建議,您的車還只會趴在原地一動不動。與此相類似,當人們只是針對“風險因素”進行治療而沒有認識到因果關系時,結局會與前面的例子差不多。在預防醫(yī)學的實踐中,人們更經常與“風險因素”抗爭,而非原因。因此往往達不到預期的效果。
鹽的攝入量與心肌梗塞發(fā)病率同時增高,這并不意味著,放棄吃鹽就能預防此病。各種生物化學研究從來沒有提供能證明兩者關系的令人信服的證據。當人們攝入食鹽量上升時,什么能夠抑制這種至今不能有效解釋的疾病帶來的嚴重問題呢?這樣的問題能夠帶來的惟一作用就是:人們不斷思考,并且通過實驗去證實。還有在很多研究中發(fā)現(xiàn),經常飲一些酒的人會比完全忌酒者的壽命長一些。但是通過這個結果,人們并不能簡單認為,假如那些完全忌酒者經常咂上兩口,就會活得更長了。在這件事上,人們同樣也并不清楚是什么在背后起著作用。
相對于經常運用統(tǒng)計數(shù)據――這些“風險因素”制造出的噱頭,“以實證為基礎的醫(yī)學研究”是更加穩(wěn)固的。這個概念是指那些運用眼見為實的證據支持的醫(yī)學研究,而非運用一些理論和解釋堆積而成的結果。這些醫(yī)學研究都一樣,不應該以替代物作為標尺,例如風險因素?!坝锰娲锖饬俊笔莻€好聽的名字,它實質上就是缺乏真正的相關因果關系。比如,用直接客觀的衡量標準來解釋導致心臟病和癌癥發(fā)生或者致死的原因,就要比僅列舉一些風險因素更有說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