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6年隆冬的一天,年僅23歲的梁漱溟帶著時任教育總長范源廉(蔡元培任教育總長時范任次長)的介紹信和他在這年上?!稏|方雜志》(商務印書館主辦)6、7、8期連載的長篇論文《究元決疑論》,去拜見剛剛走馬上任的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先生。梁漱溟的心情是復雜且頗有點不安的。
梁漱溟祖籍廣西桂林,曾祖父梁寶書鄉(xiāng)試中舉,會試中進士,即舉家遷京,幾代在京津直隸做官。父親梁巨川(名濟)順天鄉(xiāng)試中舉,官任四品內閣中書和內閣侍讀,力主康、梁維新,受到變法失敗的打擊,辛亥革命勝利后更沉入苦悶,最后在五四愛國運動前夕,以“世風日下,人心不古”、“以身殉道,感召后人”的宗旨,留下遺書,自投積水潭而死。
梁巨川的自殺曾在《新青年》雜志和其他報刊展開過熱烈的討論,梁漱溟也參與其中。梁漱溟極為尊敬父親的學問和人品,其父親人格力量影響著梁漱溟的一生。但少年梁漱溟并沒有因此追隨父親的“殉清”之道,而在順天中學堂畢業(yè)后的1911年,加入了京津同盟會,毅然投身于推翻清王朝的辛亥革命。民國成立后的1912年,梁漱溟進了《民國報》(社長甄元熙、總編輯孫炳文及多數編輯、記者均為同盟會員、國民黨人),以記者的身份參加當時北京的社會政治生活。
《民國報》改組后,梁漱溟賦閑在家,一頭扎進佛學、哲學,簡直到了廢寢忘餐的程度?!毒吭獩Q疑論》得以在最有影響的《東方雜志》上發(fā)表,便是他奮發(fā)自學數年的成果。梁漱溟因此沒有繼續(xù)升學深造,論學歷他只是一位標準的高中畢業(yè)生。
因為蔡元培是民國開國后的第一任教育總長,作為《民國報》外勤記者的梁漱溟,曾若干次見過蔡先生,自然是他認識蔡,而蔡并不記得他。又因為蔡元培自身是哲學家,梁漱溟一直沉醉于佛學、哲學,他又早就拜讀過蔡先生的《哲學要領》等大作,可以說慕名久矣!更巧的是梁漱溟因他的舅舅張耀曾其時出任袁世凱死后的北洋政府南北統(tǒng)一內閣的司法總長,梁和好友沈鈞儒(衡山)一塊兒給張耀曾當秘書,沈負責外勤,梁負責機要。梁漱溟以內閣司法部工作秘書的身份討得教育總長范源廉的介紹信,前往剛剛上任北京大學校長的蔡元培先生家中拜訪。梁漱溟的動機,是想通過這次拜訪,得到蔡元培的當面教誨,自然也希望有機會到北京大學深造。由于這些,當單獨面見蔡元培的機會一旦到來時,梁漱溟有著忐忑不安的心情是十分自然的。然而更出人意料的事情發(fā)生了,寒暄之后,蔡元培翻看了一下介紹信和《東方雜志》,沒等梁漱溟發(fā)問,僅僅正視了梁漱溟一眼,就開門見山地說:“好,你來得好。你的大作《究元決疑論》我路過上海時就拜讀過了,有膽識,有立論,見解獨到。我這次到北大當校長,首當其沖的任務是廣羅人才。我自己是搞哲學的,更要把哲學系辦好??戳四愕奈恼?,我知道你潛心研究佛學,還旁及東西方哲學,包括印度哲學附錄二:蔡元培破格任用梁漱溟。我是下決心要把各方面的哲學人才網羅到北大來的。我想你可以到北大來教授印度哲學,到現在為止,我還沒有發(fā)現這方面的人才,你可以算一個人選。這件事你先考慮一下,過幾天我約你到北京大學再談定,好嗎?”梁漱溟聽了這一席話,簡直有點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發(fā)呆了好一陣子,才回答說:“我才疏學淺,蔡先生美意委我重任,我怕?lián)黄疬@副擔子。論學歷,我只是順天中學堂的畢業(yè)生;論學問,我僅僅是近幾年埋頭自學,略知佛學一二,并不精通印度哲學。我的本意,是來求教于蔡先生,希望能得到深造的機會。”梁漱溟的話還沒有講完,蔡元培便接過話頭繼續(xù)說:“今天我另有約,怕不能細談了。我們只是先見一面,過幾天再到學校細說,但我邀你來北大任教的主意已定,希望你考慮好再作決定。我的看法,一座大學,學生自然是來深造的,先生又何嘗不是來深造的呢?對一個大學教師的要求,要講學歷、資歷,也要講學問、本領,更重要的是真學問,真本領!況且現在一切都在創(chuàng)建,萬事開頭難,不可求全。全而專,固然好;不全而有一技之專,在一個方面有真學問,真本領,為何不可在這個方面為人師?不會還可以再學,再深造嘛!我們今天就先談到這里吧!”青年梁漱溟性格內向,見蔡先生這么說,便起身告辭,感謝蔡先生的盛情美意,答應回去再認真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