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批熟悉和維護門閥制度的修撰者跳不出原來的窠臼,所列九等、293姓、1651家仍有許多官職很低的舊士族。即如被唐太宗點名從第一等降為第三等的崔民,實際上還是皇族、外戚以下最高的門第。顯慶四年(659年)六月,長孫無忌剛被貶出京城兩個月,另訂《姓氏錄》以取代《氏族志》的事就由許敬宗、李義府等建議提上了日程。許敬宗等奏請修改的緣由,即“以其書不敘武氏本望”,而“義府恥其家代無名,乃奏改此書”。預修者有孔志約、楊仁卿、史玄道、呂才等?!缎帐箱洝芬院笞鍨榈谝坏龋溆嘞ひ允颂乒倨犯呦聻闇?,仍分九等,“皇朝得五品官者,皆升士流”。
徹底打破了原姓譜的框框。抱舊眼光的人把《姓氏錄》目為“勛格”,即用為賞軍功的規(guī)定,認為根本不是傳統(tǒng)的定族姓的辦法??N紳士大夫多恥被甄敘,不愿同伍而紛紛抵制。李義府更上奏收焚天下《氏族志》,強行推行《姓氏錄》。于是“百官家口,咸預士流”。⑥都是了,也就都不是了。大家只有姓氏之別,不再分氏族高下,身份較前平等了。數百年來,國家用行政手段頒定姓族等級的做法,隨著門閥社會逐步瓦解,應該壽終正寢,以利于人才的涌現和社會進步。唐太宗對這已有認識,批判過士族:“不知世人何為貴之!”但還是頒定了那樣的《氏族志》,向前走了一步,又退了半步,這正是他開放進步的治國理想和頭腦中殘存的門閥觀念矛盾的結果。
唐高宗、武則天詔改《氏族志》為《姓氏錄》,從名到實都是對門閥舊制的一種徹底否定,從此結束了用官頒姓族來維護舊門閥制度的歷史,無疑是具有社會意義的變革?!缎帐箱洝非≡陂L孫無忌集團被摧垮之同時修訂成功,顯然也不是偶然的巧合。當然任何社會問題,特別是根深蒂固的意識形態(tài)的問題,都不是一紙詔書能解決的。太宗時代想壓抑自矜門第的衰世舊門,王妃主婿除非勛臣不議山東大姓,但魏徵、房玄齡、李等家猶盛與為婚,致使山東士族舊望不減。李義府步他們后塵,更偽稱出自趙郡,與李姓大族通譜,以抬高自己門第。后來李義府一度失勢時,被李崇德剔出族譜,為其子求婚也被拒絕,因而惱恨,奏改《氏族志》。
《姓氏錄》頒后四個月,又奏請定隴西李寶、太原王瓊、滎陽鄭溫、范陽盧子遷、盧渾、盧輔、清河崔宗伯、崔元孫、博陵崔懿、趙郡李楷等七姓十家的子孫不得自為婚姻,并不得受陪門財。意在打破這些四海大姓的婚姻圈子,使之逐步瓦解?!叭蛔逋麨闀r所尚,終不能禁,或載女竊送夫家,或女老不嫁,終不與異姓為婚。其衰宗落譜,昭穆不齒者,往往反自稱禁婚家,益增厚價?!币篱T第高下差別,更多索取財禮。前此,貞觀十六年(642年)唐太宗就曾下詔“禁賣婚”,并不見奏效,后來雖“不敢復行婚禮”,猶“密裝飾其女以送夫家”。這一場新舊觀念社會勢力之間的斗爭,不僅在武則天時代沒有平息,還一直延續(xù)了整整有唐一代。其徹底解決是借助了唐末農民戰(zhàn)爭風暴的蕩滌。五代起,“取士不問家世,婚姻不問閥閱”,盛唐以來私修譜牒、重視譜學的風氣,也因喪失現實的社會價值衰落下去了。此后,除非有新的功名光耀門庭,單憑祖先的高貴血統(tǒng)就能混跡上流社會的便宜,只是破落子弟們難堪的歷史回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