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索引】
朱益藩(1861-1937),字艾卿,號定園,朱益浚之弟,江西蓮花人。清光緒十八年(1892)進士及第,官至湖南正主考,陜西學政,考試留學生閱卷大臣。是光緒和溥儀兩代皇帝的帝師。北京大學第三任校長,著名書法家,是當時宮廷書法家中最出色的一位。辛亥革命后回籍。1916年受清宮小朝廷之邀為上書房師傅,教授末帝溥儀直至1924年被馮玉祥趕出故宮。后迫于生計,在北京琉璃廠掛筆單賣字為生。1937年3月病歿于北京。朱益藩同時又善詩能文兼精中醫(yī)學,可惜生前所著的詩文手稿均在“文革”中焚毀,幾乎無一存世。
官居帝師,心懷黎民
朱益藩雖是晚清官吏,卻始終心懷黎民,具有民本思想,盡力為民辦事解憂。光緒二十七年(1901)六月,江西遭受特大水災,朱益藩知道后,四方奔走,聯(lián)絡江西籍京官,向朝廷上書《請賑濟江西水災奏折》,懇切吁請“迅速設法賑濟,以拯災黎”。
為廣招商販運糧入贛,使災民盡快得到糧食,他建議“凡在江西境內販運米糧,無論上下游,全免厘金一年”。朝廷采取舉措,使災情得以緩解。
民國十年(1921),江西又發(fā)生水災,災情嚴重。此時朱益藩只是在宮內擔任退位的末代皇帝溥儀的老師,無權無勢,但他積極聯(lián)絡在京同鄉(xiāng),向各方呼吁募捐救災,并倡議舉辦江西省賑濟水災書畫展覽。他從宮中借出所藏晉唐以來歷代稀世珍品的書畫名作百余件,又吁請京、津、滬收藏家借出名貴書畫真跡數(shù)百件,在江西會館內售票展出。精華薈萃,蔚為大觀,觀者踴躍,捐贈甚眾,收入全部用于江西賑災。
朱益藩位居要職,勤政廉明,守正不阿,時刻心懷黎民百姓,此等精神被后世贊頌不已。
為報知遇之恩,給退位皇帝當老師
朱益藩曾是光緒和溥儀兩代皇帝的帝師,當年他給光緒當師傅時名聲就很不錯,深得光緒信任。宣統(tǒng)三年(1911)秋,朱益藩聞訊母親病危,率眷回籍。次年春,料理母喪事宜后,見清朝已亡,民國肇始,即在家鄉(xiāng)建房以此終老,不復作出山之想。袁世凱竊取國家大權后,網(wǎng)羅人才,多次派人來勸朱益藩從政,許以江西財政廳長之職,但朱老爺子不為所動。
民國四年(1915),北京數(shù)次來電,催朱益藩進京任退位的末代皇帝溥儀的老師,至此,他又開始了帝師的歲月。
為什么有人給他官做,他不為所動?可北京方面請他出來給溥儀當漢文老師他卻出來了呢?這不是出于復辟帝制的夢想,他念舊主之情北上是出于對光緒知遇之恩的報答。朱益藩與溥儀感情融洽,盡心教授。同時任溥儀英文老師的英國人莊士敦,后來寫了一本回憶錄《紫禁城的黃昏》,書中寫道,“朱益藩在北京的社會中很有人緣”,“我很敬重這位老先生,他為人誠摯坦白,古道熱腸,盡力維護中國的舊道德和傳統(tǒng)文化”。
令世人刮目相看的大義遺老
朱益藩是個地地道道的清末遺老,按他的經(jīng)歷和身份如果安安穩(wěn)穩(wěn)地當個遺老,很快就會被人們遺忘的。可朱老爺子偏偏在這生命的尾聲階段,做出了幾件令世人刮目相看的事兒。人們這才明白,這個遺老不但不是老朽之人,而且在大是大非面前能深明大義,忠于國家和民族。
1917年,圍繞著中國是否派人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問題,大總統(tǒng)黎元洪和內閣總理段祺瑞產生了嚴重分歧。黎元洪手下沒兵,鎮(zhèn)不住皖系軍閥段祺瑞,就把駐徐州的張勛請出來搞調停。張勛正想鉆空子呢,就帶著辮子兵進了京,圖謀復辟滿清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