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五.馬林的堅定支持者(4)

解密檔案中的瞿秋白 作者:張秋實


 

從這段文字可以看出,風華正茂年僅24歲的瞿秋白當時給初次見面的兩個女孩子的心靈和情感所帶來的沖擊力有多大,以至事隔半個多世紀女作家丁玲在經(jīng)歷滄桑的文革歲月后還能進行這樣動人的回憶。王劍虹,生于1903年,原名王淑璠,四川酉陽縣人。母親在她12歲時去世,父親是老同盟會會員,曾任孫中山廣州國民政府秘書,愛好詩文。王劍虹上過私塾,進過高等小學,1916年13歲時考入鄰縣的湖南省桃源縣第二女子師范學校,與隨后進校的丁玲成為朋友。當時在丁玲的眼里,王劍虹是一位美麗而且傲氣十足的女孩子,有一雙智慧、犀銳、堅定的眼睛,在學校經(jīng)常是昂首出入、目不旁視。惹得丁玲常悄悄地想,她大概是一個比較不庸俗、有思想的同學吧。果然,第二年的五四運動中,王劍虹便成為該校的領頭人物。1920年春,王劍虹隨父親到上海求學,曾參加上海(中華)女界聯(lián)合會的工作,因此結(jié)識李達的妻子王會悟,由此認識李達、陳獨秀等人。1921年她與丁玲進入陳獨秀、李達等人在南京創(chuàng)辦的平民女子學校。1923年8月下旬,就在王劍虹和丁玲正在南京過著儉樸而有生氣的學生生活時,一天,突然有一個老熟人來看她們了,他是柯慶施。跟著第二個熟人也來了,他就是她們的朋友王一知的愛人施存統(tǒng)。施存統(tǒng)又給她們帶來了一位新朋友,這個人就是瞿秋白。瞿秋白的出現(xiàn)給她們的生活帶來了轉(zhuǎn)折。(圖25)

會議期間,瞿秋白同朋友們一起經(jīng)常去看望她們,給她們講蘇俄的見聞,當知道她們也讀過一些托爾斯泰、普希金、高爾基的書時,他的話就更多了。同時,神采俊秀、才華橫溢的瞿秋白也極有興趣地聽著她們講述自己東流西蕩的生活,以及不切實際的幻想。于是正在上海大學執(zhí)教的瞿秋白鼓勵她們到上海大學文學系聽課。他向她們保證上海大學是一個正式的學校,參加文學系可以學到一些文學基礎知識,可以接觸到一些有修養(yǎng)的人,可以學到一點社會主義。于是在瞿秋白的勸告下,王劍虹和丁玲離開南京到上海,入讀上海大學。在上海大學,她們果然學到不少東西。丁玲喜歡沈雁冰(茅盾)講的《奧德賽》、《伊利亞特》這些遠古的、異族的極為離奇又極為美麗的故事。王劍虹則喜歡聽俞平伯講的舊詩舊詞。她常常低徊婉轉(zhuǎn)地吟誦。瞿秋白(上海大學社會學系主任)幾乎每天課后都到王劍虹、丁玲住的小亭子間來,他教她們俄文,跟她們講希臘、羅馬,講文藝復興,也講唐宋元明,他與她們一同游歷上下古今,東南西北。小亭子間充滿著溫馨和情誼。在這個過程中,瞿秋白與王劍虹確立了戀愛關系,并于1924年1月初結(jié)婚。他們的愛情婚姻充滿浪漫,卻極其短暫。

瞿秋白與王劍虹在上海戀愛結(jié)婚的過程,正是鮑羅廷從蘇聯(lián)進入中國到上海和廣州,推動國民黨改組的時期。鮑羅廷一到上海便看中了瞿秋白,點名要他做自己的翻譯和助手。這就注定了瞿秋白與王劍虹的婚后生活,必然是聚少離多。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