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甲午驚雷(3)

蔡元培傳 作者:崔志海


從上面蔡元培所讀西學書目來看,除介紹外國史地、政治、戰(zhàn)史及國內維新思想家的著述外,其中不少屬于自然科學方面的書籍。而他所讀的自然科學書籍,除一般的聲光化電之外,還涉及醫(yī)學、算學、天文、地質,范圍極廣。這表明蔡元培從一開始接觸西學,就不只從政治著眼,而是從文化本身出發(fā),持兼收并蓄的態(tài)度。然而,就當時來說,蔡元培感觸較深的是維新思想家們的著述。他在閱讀這些著作過程中常加評論,表明自已的看法,如稱贊鄭觀應所著的《盛世危言》“以西制為質,而集古籍及近世利病發(fā)揮之,時之言變法者,條目略具矣” 。他在閱馬建忠《適可齋紀言》后,則夸其人“于西學極深,論鐵道,論海軍,論外交,皆提綱挈領,批卻導窽,異乎沾沾然芥拾陳言、毛舉細故以自鳴者。”  他還稱贊宋育仁所著《采風記》“記事有條理,文亦淵雅。其宗旨,以西政善者,皆暗合中國古制,遂欲以古制補其未備,以附于一變主道之誼,真通人之論?!辈淘嗾J為魏源所著的《海國圖志》中“其沿革圖及程經歷所摹圖,皆不甚詳悉” 。批評陳熾所作的《庸書》“其語皆世俗所知也,而喋喋不休。書限百篇,篇限八九百字,意有余截之,不足演之,故多復沓語,多游移語,無切實中窽要語,乃文場射策陋習,不足言著書也”。認為陳熾所著《續(xù)富國策》 “較《庸書》為切實”。

在維新思想家中,對蔡元培影響最大的是嚴復。嚴復譯述的赫胥黎的名著《天演論》于1898年4月出版后九個月,蔡元培便認真地讀完這部書,并在手稿中對該書內容作了概括,認為該書“大意謂物莫不始于物競,而存于天擇,而人則能以保群之術爭勝天行” 。兩個月后,蔡元培又重讀《天演論》的導言及部分內容,認為西方的自由界說,即人各自由,而以他人之自由為界,正與中國古代的“恕”字同義。 1901年蔡元培在自題像片中追述自己近年的思想變化,亦突出強調嚴復和譚嗣同對自己的影響,寫道:“丁戊之間,乃治哲學。侯官瀏陽,為吾先覺?!?/p>

除書籍之外,蔡元培還廣泛地閱讀當時國內出版的各種期刊雜志。他在《日記》中提到的所讀雜志主要有《時務報》、《國聞報》、《湘學報》、《經世報》、《農學報》、《蒙學報》、《知新報》、《萬國公報》等。為便于讀到國內出版的各種刊物,1898年蔡元培在京城一度與會試、殿試同年籍忠宣、張檢、陸勤伯等八人成立求實書屋,共同訂購期刊雜志,相互傳閱,約定每十日的第二天到松筠庵集會,座談時事,交流心得。此外,蔡元培還于1897年冬與友人王書衡等在京商議設立東文書館,學習日文。他們認為,西文書價昂貴,其重要者都有日文譯本,只要通日文,即可博覽西學書籍。并且,英、法、德西文難學,非三五年不能通,而日文則較簡易,只要學習半年即可譯書。第二年8月間,蔡元培即住入城中羊越賓胡同江寧試館,與王書衡、唐文治、劉葆良、王紹堪、許文勛等,聘請同鄉(xiāng)外務部左丞陶大鈞教授日文。后陶去天津與日本續(xù)議租界,薦由日人野口茂溫代課。蔡元培邊學邊譯,先后試譯《萬國地志》、《萬國憲法》,到譯《俄土戰(zhàn)史》時,便有“文從字順之樂”。  總之,自甲午中日戰(zhàn)爭后,蔡元培終于沖破傳統(tǒng)的樊籬,對西學表現(xiàn)出極大的熱情和求知欲,開始由一位舊式士大夫向新型知識分子轉變。

然而,在向新型知識分子轉變過程中.蔡元培對當時康梁領導的變法維新的政治運動并不熱心。盡管他與變法維新領導人之一的梁啟超屬同科舉人,并對梁在介紹西學方面所作的貢獻及其學識都甚為贊賞,稱贊梁的《西學書目表》 “區(qū)書名、撰譯人、刻印處、價值、識語七品,甚便繙檢,識語皆質實”。認為梁在《時務報》上所發(fā)表的文章,特別是《變法通議》,“能擷經史偏旁之義,左其新說。近時言新學者,莫能抗顏行也。其強記博辨,實足睥睨一切?!?nbsp; 但蔡元培始終沒有卷入康梁的變法運動,甚至當楊銳等主持變法運動者極力向他游說時,也予以拒絕。

蔡元培之所以對變法運動持旁觀態(tài)度,據(jù)他本人說,這是因為康梁等主持變法運動者當時都是“炙手可熱”的人物,他本人“恥相依附”。  后來,蔡元培就他本人對戊戌變法所持的態(tài)度在《自寫年譜》中這樣寫道:“康有為氏與譚嗣同、楊銳、劉光第、林旭諸氏被任用,勵行新政,我雖表同情,然生性不喜趕熱鬧,未嘗一訪康氏。我與梁氏雖為鄉(xiāng)試同年,但亦未與見面。”  蔡元培未參與變法運動的另一更重要的原因,是認為康梁的變法不足以救中國。他認為,在中國這樣一個積弊極深的大國,不從培養(yǎng)人才著手,而想僅靠幾道上諭來從事改革,把全部的腐敗轉過來,這是不可能的。

戊戌變法失敗后,蔡元培一面對被殺的譚嗣同、楊銳、劉光第、林旭、楊深秀和康廣仁等戊戌六君子深表同情,曾在日記中轉抄譚嗣同、林旭在獄中所作的遺詩,對清政府鎮(zhèn)壓維新人士“甚為憤懣”,但同時批評康梁的變法“不先培養(yǎng)革新之人才,而欲以少數(shù)人弋取政權,排斥頑舊,不能不情見勢絀”  。他認為只有從培養(yǎng)人才,開發(fā)民智著手,才能自強救亡。于是,在戊戌政變發(fā)生后不到一個月,蔡元培便于10月15日告假,攜眷離京南下,走上教育救國的道路。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