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沉浸在教書育人這個光榮使命的自豪和驕傲里。他常常想起曹老師,這個在他生命轉(zhuǎn)折時期最重要的人。他們雖在不同的地方,卻做著同樣的事情。曹老師的教育觀和教學觀,影響了俞敏洪一生?!拔矣X得一個老師講課的魅力不在于對知識的透徹講解,而在于指導學生的生活以及人生?!?
不過,即使當了老師,俞敏洪也依然不善于同人打交道。他的幽默雖然受到了學生們的歡迎,卻在教師群體里沒有多少市場。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正是改革開放之后第一輪出國潮高漲的時候,出國幾乎成了身份的象征,成功的風向標。當俞敏洪還在為10平方米的宿舍興奮不已的時候,他為數(shù)不多的幾個好友早已嗅到了從大洋彼岸飄來的誘人氣息。
“過了一段時間,我發(fā)現(xiàn)周圍的朋友們都失蹤了,最后接到他們從海外發(fā)來的明信片,才知道他們已經(jīng)登陸北美?!庇崦艉榛貞浀?。
出國之路多遙遠
俞敏洪寂寞的感情世界終于結(jié)束在1986年3月26日晚上。在一支蠟燭的幫助下,俞敏洪勇敢地“撲上去”,終于為自己不太成功的大學生活勉勉強強畫上了半個遲來的句號。
“一個女人結(jié)婚以后最大的能力,是自己不再進步,卻能把一個男人弄得很進步或很失敗?!痹诶掀糯笕苏铡案C囊廢”的喝斥聲中,1988年的俞敏洪由“醉里挑燈看三國”,轉(zhuǎn)為夜戰(zhàn)TOEFL(托福)、GRE(美國研究生入學考試),并最終通過了TOEFL和GRE考試。雖然分數(shù)不算很高,但畢竟撬開了出國大門的一條希望的門縫。
然而,時機是他力,并非自己所能掌握。就在俞敏洪全力以赴為出國而奮斗時,出于對時局等因素的考慮,美國一改前幾年的做法,對中國采取了緊縮留學政策。此后的兩年里,中國赴美留學人數(shù)大減,俞敏洪出國的希望變得渺茫起來。
經(jīng)歷過三次高考的俞敏洪早已習慣失敗的滋味,他決心再次發(fā)揮堅韌不拔、鐵杵磨成針的毅力。出國如同他從前遇到過的所有的困難一樣,是一座大山,而他照例用自己愚公般堅定不移的意志,一點一點挪動它。
俞敏洪原本以為自己至少能申請到一兩所學校的全額獎學金,“但美國教授一個個鷹眼犀利,一下子就看出來我是個濫竽充數(shù)的草包,連太平洋一個小小島嶼上的夏威夷大學,都對我不屑一顧?!庇崦艉樽猿暗卣f。
1992年,俞敏洪終于等來了美國幾所大學的錄取單,但是基本上都沒有獎學金。在那個年代,美國大學的學費最低也得2萬美金。按當時的匯率,2萬美元相當于人民幣12萬元,對于俞敏洪北大任教每個月120元工資來說,簡直就是天方夜譚。就算再有“愚公移山”的毅力,在美國讀書的4年學費,也需要俞敏洪222年的工資,可真謂是“子子孫孫無窮盡也”。
不久之后,事情有了轉(zhuǎn)機,美國的一所二流大學答應給他提供3/4的獎學金。雖然大部分學費是有著落了,但剩余的1/4的學費(5000美元),要靠他微薄的月薪支付,還是難以支撐。一介布衣,充其量就是比別人多掌握了一門語言,除了販賣知識,俞敏洪還能怎么籌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