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氏兄弟同住在紹興會館的補樹書屋(四間西房)共兩年半(1917年4月至1919年11月)。這時期魯迅月收入300-400銀圓。此外稿酬也很可觀,例如,1921年周氏兄弟合作翻譯了《日本現(xiàn)代小說集》和《現(xiàn)代小說譯叢》,每冊10萬字,由商務印書館出版,稿酬千字5銀圓,共得1000銀圓。
魯迅自1912年5月6日住進紹興會館,一直到1919年11月21日與周作人全家一同遷入八道灣新居,在紹興會館居住了7年半之久。這是魯迅自從離開紹興老家到逝世為止,居住時間最長的一處地方。
紹興會館即紹興縣會館,又稱“紹興縣館”,位于宣武門外南半截胡同路西。大門上方懸掛著一塊木匾,上書“紹興縣館”4字。周作人在《知堂回想錄》中說:這地方有點不大好,因為是個南北胡同,北頭的就叫北半截胡同,它的出口即是那有名的菜市口——前清時代殺人的地方,戊戌政變時殺‘六君子’,庚子義和團起事時殺那‘三忠’和許多難民,都在那地方。
紹興縣館門面不大,但規(guī)模不小,有84間房屋。會館前廳稱仰蕺堂,供奉著紹興人引以為自豪的先賢牌位;后廳稱日希賢閣,供奉著文昌魁星;館內還有嘉蔭堂、修禊堂、藤花館、補樹書屋等廳軒。
魯迅在紹興縣館的生活十分簡樸。會館中不供應伙食。他白天到教育部上班,中午就在教育部附近的飯鋪吃包飯,晚飯有時托會館長班的兒子代辦,有時就與幾個朋友到北半截胡同的廣和居去吃。魯迅經常穿一身藍布或灰布的長衫,冬天罩一件黑褂。房屋中沒有什么擺設,只是桌上、書架上堆放著書籍、拓片和畫冊。
1912年8月,魯迅受命為教育部薦任僉事,兼社會教育司第一科(原第二科)科長,負責博物館、圖書館、美術館、文學、音樂、戲劇以及調查和收集古文物等。
魯迅初進紹興縣館時居住在藤花館西房。藤花館是因院內有座藤蘿架而得名。半年后魯迅“移入院中南向小舍”。后來因院中鄰居經常半夜喧嘩,吵得人不能安眠,遂于1916年5月6日“以避喧移入補樹書屋住”。
這補樹書屋便在會館南邊的兩個院子的里進。一進大門的過廳,右手的門里就是第一進的一個大院子,北京房屋在城外的與城內構造大不相同,城里都是‘四合房’,便是小型的宮廷式,城外卻是南方式的,一個院子普通只是上下兩排。從南邊過道進去,是為第二進的院子,補樹書屋便是在這二進院的西頭。
(據(jù)周作人《知堂回想錄》所記)
傳說院內最初長著一株大楝樹,因被大風刮倒,又補種了槐樹,故名“補樹書屋”。魯迅在《吶喊·自序》中寫道:“相傳是往昔在院子里的槐樹上縊死過一個女人的,現(xiàn)在槐樹已經高不可攀了,而這屋還沒有人住?!?
補樹書屋的房子是舊式的,窗戶上下都是花格糊紙,沒有玻璃。4間西房中,靠南邊一間是周樹人的臥室。1917年周作人到京工作后,魯迅將臥室讓給二弟住,自己住進靠北的一間光線很差的房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