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宋子文的感覺完全不同。通過與張學良、楊虎城的談話以及對西安城內(nèi)氣氛的觀察,他兜頭給自己妹夫澆了一盆冷水,忠告他:正因為外面逼得急,張學良、楊虎城才更可能走向極端,好漢不吃眼前虧,我看你還是不要硬頂為妙。
從宋子文說話的語氣中,老蔣察覺出了異樣,知道這不是開玩笑的事,因此當張學良再次來看他時,態(tài)度已經(jīng)明顯軟了下來。
不過讓張學良哭笑不得的是,都這時候了,老蔣竟然還想使避實就虛之計。
他主動提了兩條,一為允許東北軍開往綏遠抗日,一為改組陜西省政府,由楊虎城提名人選。
但對于張學良、楊虎城最關(guān)心的政治條件,老蔣卻推托說應交南京方面討論,因為光他一個人說了不能算。
這話就只能騙騙小孩子和不諳中國國情的老外,誰不知道在南京政府,只要你老蔣點了頭,什么大會都只不過是走個過場而已。
張學良、楊虎城不滿意,老蔣不答應,宋子文亦覺一籌莫展,他決定立即和端納一起返回南京。
破局之策
蔣介石是在睡夢中被大舅子叫醒的,得知對方馬上就要走,不由得心頭一驚。
事實上,宋子文急著要離開這一是非之地,并不是為了保命,倘作如此想,這位財神爺就不會只身到西安來了。
他急著回南京是要找破局之策。
曾擔任過代理行政院院長的宋子文不光會理財,同時也諳熟國情,具備很高的政治眼光。此次西安之行,讓他得出了與南京的主和主戰(zhàn)兩派以及老蔣本人都截然不同的判斷和結(jié)論。
主和派說,可以離間張學良、楊虎城的關(guān)系,但宋子文分明看到,這兩人雖然在一些問題上態(tài)度不一,但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尚無翻臉相斗的可能,而且兩軍官兵對發(fā)動西安事變都持支持和擁護態(tài)度,也就是說,扣蔣至少在西安是得民心、順民意的。
主戰(zhàn)派說,只要大軍出動,東西夾攻,西安將很快被攻下,而蔣介石也能因此脫險。
宋子文則認為,事情沒有這么簡單。東北軍、第十七路軍和紅軍已經(jīng)結(jié)成“三位一體”,這是一個令人生畏的軍事集團,雖然西安比較難守,但他們可以退至廣大的陜北蘇區(qū),到時三軍用命,加之憑借西北的有利地形,守個把月絕對沒有問題。
對于蔣介石以戰(zhàn)逼和的策略,宋子文就更不能認同了。他相信,如果大規(guī)模內(nèi)戰(zhàn)開始,第一個要倒霉的恰恰就是老蔣本人,別說放他了,小命保不保得住都很難講。
就在離開南京時,宋子文還在猶豫,究竟是軍事解決好呢,還是政治解決好呢?
到這時候,已經(jīng)堅定信心:只有政治解決一途!
因此,他才要急著趕回南京做說服工作。
傷離別,離別就在眼前。此時蔣介石、宋子文心里都充滿了酸楚:他們還會有再次見面的機會嗎?抑或只能重逢于九泉之下?
老蔣強打精神,作英勇無畏狀,叮囑宋子文不要再回西安,當然也不要讓誓同生共死的老婆來送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