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還得說到傅作義的獨門秘技:善守。
傅氏防守要訣為“七分用土,三分用槍”,其精華部分全在“用土”,也就是構筑陣地工事上面。
日軍的攻擊力夠強了吧,又是大炮又是坦克的,但在長城抗戰(zhàn)時仍奈何傅作義不得。
戰(zhàn)后日方在參觀牛欄山工事時,連連感嘆于工事構造的機巧和復雜,認為這是當時最新式的堅固陣地。
現在,傅作義只是把牛欄山的用土水平稍稍移了一些到紅格爾圖,王英就明顯吃不消了。
老傅心中已然有數。
田中啊田中,一萬人對一萬五千人,我正愁總量沒你多呢,如今你卻要分兵一點點吃我,我正好以逸待勞,各個擊破。
第一拳不砸在別的地方,就砸在紅格爾圖,在解圍的同時,打了王英一個稀里嘩啦。
傅作義為此還打了一個形象的比喻:田中要把商都、紅格爾圖、百靈廟做成一根黃瓜,連成一線,我則要給他來個一根黃瓜打中間,全斷!
特種部隊
傅作義立即調董其武出戰(zhàn)紅格爾圖。
老傅手下,兩員戰(zhàn)將最負盛名,有“傅家二虎”之稱,一為董其武,一為孫蘭峰。
這兩只“虎”的性格截然相反,董是山西人,比較沉穩(wěn),喜靜,相比之下,孫是地道的山東人,標準的山東大漢,遇事急躁一些,愛動。
傅作義因人而異,能用二“虎”之長:董其武耐得住性子,就讓他守;孫蘭峰在家里面待不住,就讓他攻。結果兩人一張一弛,倒成了一對絕配。
要解紅格爾圖之圍,須用反包圍來對包圍,稍微毛躁一點,極可能打草驚蛇,提前驚動當面之敵,造成功虧一簣,因此老傅才會不用“動虎”,而用“靜虎”。
如此看來,傅作義不僅在防守中堪稱大師,于用人方面亦深不可測。
董其武果然是一只沉得住氣的“看門虎”,他在到達紅格爾圖附近后,就算那里打得翻過來,都始終一動不動,且不露半點聲色。
再等等,后面還有好戲可看。
對于田中和王英來說,紅格爾圖已經成了一個吞不下也吐不出的餌。
你說難打吧,守軍也就那么三百來人,你說好打吧,卻怎么都擠不進去。
兄弟我以前打老版本的“紅警”,老是認為自己能打得過去,可又總是半途而廢,于是從頭再打,乃至到了熬到深更半夜不眠不休的地步。
這就叫上癮。
田中也上了癮,為了成功打響他的第一炮,竟然親自到紅格爾圖督戰(zhàn)來了。
太上皇“御駕親臨”,這豈是鬧著玩兒的。進攻紅格爾圖的偽蒙軍馬上不斷增多,除了有騎兵,還有步兵,人數則從最初一萬五千人一下子擴充到五千人之眾。
紅格爾圖只是綏遠的一座小村鎮(zhèn),周圍一下子涌進來這么多兵馬,人喊馬嘶,那場面倒也煞是熱鬧。
王英把快攻的頻率由一天六次,改為一天七次,人和馬的嘴里都累到直泛白沫,竟然還是沖不進村寨,反而遺尸遍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