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新石器時代的革命
新石器這個稱謂有點用詞不當,因為它字面上意味著精致石器的迅速改進或新品種的大量涌現。但是,雖然石制工具繼續(xù)大量制造,骨骼和粘土的使用卻已經日益增多,而到這一時代的晚期,已開始用金屬制造工具和武器了?!案锩币辉~用于農業(yè)的發(fā)端較為合適,因為農業(yè)首次使得能夠建立永久性大村落、大量增加人口、積累剩余產品,隨之又出現了書寫的需要(部分目的是保存對過去事件的記錄),誕生了第一批真正意義上的城市,“文明”一詞便是由其拉丁語、希臘語和梵語詞根演變而來。大約從公元前10000年到前4000年的幾千年間(與舊石器時代難以察覺的發(fā)展速度相比,這是極其短暫的一段時間),我們稱之為現代文明的大多數要素都已浮現。
到公元前3000年時,美索不達米亞②和印度河流域的古代城市已經有了官吏、收稅員、祭司、治金工匠、文牘員、學校、住房及交通問題,以及現代城市的幾乎所有特征?!杜f約圣經?傳道書》在約公元前200年就講了一個我們今天可能發(fā)生共鳴的見解:“日光之下,并無新事。豈有一件事人能指著說這是新的?哪知,在我們以前的世代,早已有了?!雹龠@實際上是一個亞洲色彩極濃的見解。我們現在如此清醒意識到的變化,其實是建立在僅僅兩個世紀前由蒸汽機發(fā)端而在20世紀下半葉大大加速進步的新技術之上的。但是,人類、人類社會和他們的問題,則從大約5000年前建立第一批城市以來并無多大改變。
新石器時代農業(yè)和城鎮(zhèn)建設的革命性變化,改變了卷入其中的一切人的生活。這一變化是在幾千年的時間內完成的,它首先發(fā)生在近東,然后擴大到舊世界的其余部分;東亞,以及更晚在墨西哥和秘魯的類似變化,可能是獨立開始的。新石器時代指的是一個發(fā)展階段。它在西歐和世界其余部分的大多數地區(qū)來得較晚;澳大利亞或熱帶雨林等孤立地區(qū),在18世紀后遭受現代西方人入侵時還停留在舊石器時代。
考古證據表明,定居農業(yè)的最早發(fā)源地有四個:底格里斯河—幼發(fā)拉底河低地周圍的西南亞高地;尼羅河三角洲;秘魯沿海,那里發(fā)現了顯然是馴養(yǎng)的動物甚至用于碾磨的石頭遺存;及東南亞大陸部分的沿海和近海區(qū)。安納托利亞(現屬土耳其)南部、巴勒斯坦和敘利亞、伊拉克北部及伊朗西部,都發(fā)現了古代村落的明確證據。在這些半干旱地區(qū),冬季有一定雨量,生長著適合干草原的多種禾草,其中就有小麥和大麥的野生原種。這里還發(fā)現了約公元前10000年新石器時代早期的鋸齒狀石鐮刀,上面還能看出割這種帶谷穗的草留下的光澤。稍晚年代的小量儲藏谷物也被發(fā)現。從野外采集禾草或籽粒,到把它們種植在平整過的土地上并照管它們直到收獲,這必然是一個漫長的適應過程,一開始大概只是偶爾為之。只種植所需谷類作物的土地顯然能提供遠遠高于野外采集的產量,但這些土地卻要求仔細的管理,因而通常需要在有水源的地方建立永久性的農業(yè)村落。公元前10000年后不久就出現了石臼,說明那時已將谷粒碾碎(磨成粉),這有助于維持當時已經開始增長到超過狩獵和采集所能供養(yǎng)的人口。
到約公元前7000年,出現了許多大的谷窖,以及用于儲存谷物、運水和存水的土罐。到這時,馴化的小麥、大麥和豆類肯定已經進化成比其野生原種更高產的品種,這可能是種植者悉心選擇的結果。綿羊、山羊和犬已經馴化,不再是獵物或狩獵幫手。一千年以后,牛和豬也進入馴化動物之列。有關這一發(fā)展過程可信的明確記錄已經在近東很多地方找到,其中包括巴勒斯坦南部的杰里科、安納托利亞南部的卡幼努和加泰土丘、伊拉克北部的杰爾莫和伊朗西部的哈蘇納和阿里庫什,等等。
到約公元前4000年或稍早,農業(yè)技術已足夠發(fā)達,人口也足夠龐大,使得有可能擴張到底格里斯河—幼發(fā)拉底河低地、尼羅河流域,后來再抵達今巴基斯坦境內的印度河流域,后者是模仿伊朗東部和阿富汗的古農業(yè)居留地建立的。這些地區(qū)的大多數,包括美索不達米亞、埃及、印度河流域和秘魯沿海,都是沙漠或半沙漠,僅伊朗有少量分散的宜居綠洲。但是,那里的河流洪泛區(qū)因有肥沃的沖積土壤和很長的高溫生長期,只要能用可控的灌溉供水,則是潛在的高產地。尼羅河、底格里斯河—幼發(fā)拉底河及印度河,因雨水和山區(qū)融雪的流入而易發(fā)季節(jié)性泛濫。這種泛濫的破壞作用必須加以控制,持久穩(wěn)定的農業(yè)才有可能。排水問題也必須解決,尤其是底格里斯河—幼發(fā)拉底河下游地區(qū),因兩河在那里會合,并通過原本是潮濕三角洲的地方注入波斯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