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才不僅僅是口中說的話,它還包括人的無聲語言--表情。一般情況下,表情是伴隨著口頭語言出現(xiàn)的,脫離語言,表情便成了心領神會的啞語。但是,當兩者結合起來,你會驚奇地發(fā)現(xiàn),它比語言更能表達人的內心世界,“情動于中,而形于外”。從人的外部表情,可以判斷人內在的思想感情。有一首愛情詩,很奇妙地表述了這個問題:“愛情不可言傳,我整日向她傾吐我的愛慕,可是她卻一聲不吭。然而那天,當我經過她的身邊,只嘆息了一聲,姑娘就跟在我的身旁?!薄罢諆A吐”愛,都沒有得到心上人的回應,“一聲嘆息”即可以達到神奇的效果。所以,表情雖然是無聲的語言,但卻是“口才”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大大地豐富了傳情達意的生動性和真實性。
面部表情是表情動作的突出代表。如:擠眉則表示戲謔,橫眉則表示鄙視,豎眉則表示憤怒,低眉則表示順從。而目光是面部表情的突出代表。當你與對方談話時,必須看著對方,以便維系與聽者的感情交流。但一些人對此不大重視,在小范圍的交談中,如討論、聚會時,旁若無人,眼光到處瞄,有時看天花板,有時看桌上的擺設之類,給人的印象是故意避開別人的視線。這是一種膽怯、心虛的表現(xiàn),這會令談話的效果大為減弱。所以,說話時要抬起頭,把目光轉向對方,達到默契。
如果你在整個談話中,只是偶爾地注視對方,這是不適宜的。因為這表明你有怯場的態(tài)度和表情,非但使人尷尬,而且會使人對你的話產生懷疑,因為你的表情說明你并沒有自信心。因此,偶爾注視是不行的,應該是不斷地將你的目光注視著所及的范圍內的聽眾,人們才會感到你的話是對他們說的。不過要注意的是,注視對方要避免目光與目光直接接觸,這是需要練習的。談話時目光像貓頭鷹似的盯住對方不放,會令對方感到不安,甚至會誤解為自己外表有什么瑕疵。特別對于剛認識的異性朋友,對方會產生更大的誤會。
在人數(shù)眾多的場合發(fā)言,讓發(fā)言者顧及到每個人,顯然是不可能、不現(xiàn)實的,不過發(fā)言者先要明確一個思想,即所有的人都是你的聽眾,所以你的目光不能只向著某幾個人或某一角落,而應當顧及大家。另外,在一些時候,依照說話內容的重點,應在適當時機照顧某一部分人,如果你能在一定時間內照顧到各個角落的聽眾,那么,在場的人就會感到你和他們在做個別談話,會對你報以點頭、微笑等反應,你不妨大膽講下去。如果聽者表情冷淡或者有其他莫名其妙的舉動,那么,說明你的發(fā)言內容沒有價值。聽者的各種反應,包括贊成或反對,只有在發(fā)言者的不斷注視中才能被挖掘出來。目光流露要自然,不要用眼角瞥人,也不要不停地眨眼。
在任何場合里,你都不要板起一副不可一世或是毫無表情的面孔。要知道,像撲克牌人物般的沒有表情的臉孔,等于告訴別人自己對談話的內容沒有什么樂趣。如果你對自己所說的一切都不感興趣,就更無法指望對方會對你的講話發(fā)生興趣。
就一般而言,面部沒有表情,多半是緊張、害怕的自然表現(xiàn)。但聽者可能會錯誤地認為你是在故意顯示自己的優(yōu)越感。
面部表情不是單方面的事,你的面部表情表現(xiàn)得當,會使你與聽者的心理距離消失,以便更好地進行語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