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三留在了安源。
為使平民學校取得合法存在和公開活動的條件,他設法通過社會關系找到當時在安源商會的一位姓賈的開明紳士給以支持,同時打聽到當時萍鄉(xiāng)縣的知事范子宣是“舉人”出身,喜歡古文,反對白話文。因此,就用“四六體”寫了一份備案的“稟帖”,請那位紳士幫助呈到萍鄉(xiāng)縣公署。“呈文”的中心意思是“幫助工人增加知識,發(fā)揚德性”。果然得到縣知事的“青睞”。他看了“呈文”,又得知李立三是剛從法國留洋回來的,大為高興,很快就找李立三去談話。
“你的文章寫得不錯!”縣知事很客氣地說。
“我準備在安源辦個平民學校,教工人讀書識字,希望縣大人早日批準。”李立三說。
“這個辦法好,我很贊成!安源那個地方嫖賭逍遙的惡習必須糾正?!?/p>
縣知事滿以為李立三辦學可以奴化工人,幫助維護其統(tǒng)治,故連連稱贊。因為當時的安源工人中不少人都參加洪幫組織,吸食鴉片和賭博極為普遍,街上到處都是大煙館和賭場,社會風氣極壞??h知事以為李立三到那里去幫助搞平民教育,對他沒有壞處。所以,當李立三提出,要縣府在他寫的呈文前后寫幾句話,發(fā)一個布告,對學校加以保護時,縣知事也滿口答應了,立即命令司書寫了一張布告交給李立三。由此,李立三很容易地就爭取到在安源辦學的公開合法身份。
李立三回到安源,通過鐵路工人周鏡泉、李滌生認識了火車司機朱少連等一些工人,并由他們幫助在五福巷工人張紫民家的樓上辦起了平民學校,在門口掛上了學校的牌子,貼上縣府的布告。又寫了幾張招生廣告貼到街頭和礦上。李立三用勞動組合書記部和湖南平民教育促進會撥給的經(jīng)費,購置了簡單的桌椅板凳及黑板、粉筆等教學工具,同時走街串巷,動員工人子女入學。最初入學的三四十個工人子女,完全免費,由李立三直接任教。由于房舍狹窄,李立三便采用復式教學的方法。
在辦學過程中,李立三以訪問學生家長的名義,與工人群眾進行了廣泛的接觸。李立三向他們宣傳團結奮斗的道理,啟發(fā)工人的階級覺悟,發(fā)現(xiàn)和訓練他們當中的優(yōu)秀分子,很快從中發(fā)展了第一批社會主義青年團員,成立了由8名團員組成的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安源路礦支部,由李立三擔任支部書記。到1922年9月安源大罷工以后,團員發(fā)展到90多人,于是在當年12月改建為社會主義青年團安源地方執(zhí)行委員會,由陸沉接任委員長,下屬7個支部。
正是依靠這些青年團員們的集體努力,李立三很快又創(chuàng)辦了第一所工人補習學校,附設在平民小學內(nèi)。李立三白天給兒童上課,晚上給工人上課?!白酪味际怯晒と俗约簬砘蚪鑱淼?,大小長短極不一致,黑板也是由工人自己動手做的?!背蹰_學時,只有朱少連、李滌生、李德炳、周鏡泉、賀春生、顏煥才、楊慶仁等一二十人。李立三穿件藍布褂子,一家一戶去串門,動員工人來讀書,工人都叫他為“游學先生”。后來逐漸增加到四五十人,路局工人居多,按照文化程度的高下,分為兩個組。使用的課本有兩種,公開使用的是平民教育的課本,實際使用的是李立三自己編寫的課本。李立三結合工人的實際情況,自己動手編寫了一些淺顯易懂的教材,向工人宣傳馬列主義的基本知識。例如:《勞動歌》
你種田,我織布,他燒磚瓦蓋房屋。哼哼!呵呵!哼哼!呵呵!做工八鐘點!休息八鐘點!教育八鐘點!大家要求生活才勞動。
認識字,好讀書,工人不是本來粗。讀書,識字,識字,讀書。教育八點鐘!休息八點鐘!做工八點鐘!大家要求教育才勞動。
槐樹綠,石榴紅,薄薄花衫軟軟風。嘻嘻!哈哈!嘻嘻!哈哈!休息八點鐘!教育八點鐘!做工八點鐘!大家要求休息才勞動。
又比如:
打牌,賭錢,真是有害無益的事;
花了時間,輸了血汗換來的工錢,又傷了身體。
有空的時候,頑(玩)耍的方法,
最好到俱樂部去,打球、頑(玩)音樂、聽化裝演講等;
因為這都是有益無害的事。
父挖窿中煤,子扯窿中拖,
煤炭堆如山,父子都挨餓,
寅吃卯糧時,妻寒子也餓,
三月無餉發(fā),生活真難過!
拜菩薩,敬老爺,是一種迷信。
木頭,泥土做成的東西,那是什么神呢?
費了時間又花錢,
真是有害無益。
命運,是壓迫階級的迷藥。
一班流氓,也用他來騙飯吃。
我們不要聽天由命,
我們要打倒壓迫階級,
救我們自己。
李立三給工人上課,把文化課和馬列主義教育巧妙地結合起來。比如,他教“工人”二字,先教學員分別認識這兩個字,再把工人二字一上一下寫在黑板上,向工人說:“工”、“人”兩個字上下連起來就是一個“天”字。不僅教會工人認識了第三個字,還借題發(fā)揮,說明工人階級是頂天立地的好漢,是最先進最革命的階級,批判那種瞧不起工人階級的反動思想和自卑觀念,提高工人的自尊心和階級覺悟。再比如,工人稱呼他為“先生”,他就教學員先認識一個“?!弊?,然后在“牛”字下邊畫一橫杠,告訴學員說,這就是先生的“生”字。接著他又風趣地說,“先生”也不過是牛坐板凳。那些高高在上,脫離群眾,脫離實際的“先生”,并不高明。工人們聽了哈哈大笑,點頭稱是。趁此,他對工友說,以后你們不要叫我先生,就叫我老李或能至吧,由此縮短了他與工友之間的距離,為后來開展工作扎下了深厚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