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中國經(jīng)歷了一場前所未有的高考,設在全國各地的考場就達上萬個。一時間,洛陽紙貴,紙張成了嚴重的大問題。中共中央只得批準動用出版《毛澤東選集》第五卷的紙張?;謴透呖荚谌珖a(chǎn)生了巨大反響,被稱為“撥亂反正的第一聲號角”。
當時,百廢待興,高考制度還不完善,可是全社會都洋溢著公正、平等的人文空氣, “依靠自己的奮斗站起來”,成為當時很流行的一種價值觀念。
劉心武的短篇小說《班主任》發(fā)表后,在全社會引起不小的震動,有人稱之為中國第一篇“傷痕”小說。文藝界終于迎來了“解凍”期,“傷痕文學”登上了中國文壇。
4. 中國經(jīng)歷了一場前所未有的高考
在招生條件中,有一條格外引人注目,即:對實踐經(jīng)驗比較豐富并鉆研有成績或確有專長的,可放寬到30周歲,婚否不限,要注意招收1966、1967屆高中畢業(yè)生。教育部負責人在10月23日答記者問時特意重申了這一點。正是這一附加條件,為1966、1967、1968三屆畢業(yè)生提供了一次難得的考試機會,不少老三屆的知青因此而激動得熱淚盈眶。
到1977年恢復高考時,“文化大革命”期間共有11屆畢業(yè)生,人數(shù)達1000多萬。當年報名參加高考的就有590萬人,其中包括工人、農(nóng)民、戰(zhàn)士、上山下鄉(xiāng)和回鄉(xiāng)知識青年、應屆高中畢業(yè)生,以及機關、學校工作人員。設在全國各地的考場就達上萬個。這在中國教育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在當時的條件下,要想一下子印出這么多試卷,確實很困難。一時間,洛陽紙貴,紙張成了嚴重的大問題。中共中央只得批準動用出版《毛澤東選集》第五卷的紙張。
考試從11月28日開始,到12月25日結束,歷時近一個月。有位記者這樣寫道:1977年的招生,給中央音樂學院的干部和教師留下了難忘的印象:招生的消息發(fā)表不幾天,北京、上海、廣州、成都四個考區(qū)就有一萬七千人報名,出現(xiàn)了許多令人感動的情景。在上海,天剛透亮,考生就冒著初冬的寒冷排隊等候報名,事先準備的一千五百張準考證兩天就發(fā)完了,實際報考的人數(shù)突破了五千。在中央音樂學院,每天都有成百上千的人來報名,校園里笑語盈盈,盛況空前。在廣州、成都兩個考區(qū),報名的人每天絡繹不絕。為了表達無比喜悅的心情,藏族、維吾爾族、蒙古族、朝鮮族、白族、壯族、納西族、錫伯族、鄂溫克族、羌族、達斡爾族等少數(shù)民族的考生,還穿上節(jié)日盛裝來到考場。他們是普通的工人、農(nóng)民、上山下鄉(xiāng)和回鄉(xiāng)知識青年、商店營業(yè)員、機關干部、教師、學生和文藝工作者。他們從云貴高原、松花江畔、海南椰林,東海漁村匯集到一起,接受祖國的挑選。他們流著激動的熱淚說:“要不是打倒了‘四人幫’,我們哪有機會來報名應試??!是以華主席為首的黨中央給了我們報考的權利”。
大量的人才匯集到一起,為學校選拔高水平的學生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聲樂系計劃招幾十人,報名人數(shù)達到五千;計劃招四、五人的琵琶專業(yè)和十幾個人的小提琴專業(yè),報名的考生達1000多人;作曲系計劃招收10名學生,報考人數(shù)達到1400多。素質(zhì)好,有音樂才能,有培養(yǎng)前途的青少年成批地涌現(xiàn)出來,預示著音樂事業(yè)蓬勃發(fā)展的光輝前景。
中央音樂學院革委會主任趙同志,興奮地告訴記者說:中央音樂學院創(chuàng)辦快三十年了,像這次報考人數(shù)之多,考生質(zhì)量之高是從來沒有過的。老師們興奮地把這次招生比喻為音樂人才的大檢閱、大盛會,稱贊這是中國音樂教育史上的奇跡?!?6〕
北京市的高考于12月10日至12日進行,有近16萬人參加了這場考試。北京市參加監(jiān)考的一位教師頗為感慨地說:今天的考場,就是生動具體的課堂。“華主席、鄧副主席這么一抓,很多學生變成了另一個人。我原來想,青年們被‘四人幫’毒害了這么多年,個別人考試答不上來,可能搗亂。沒有想到,考場秩序會這樣好,考生態(tài)度會這樣端正。學生真的變樣了。有些過去被‘四人幫’一伙罵得抬不起頭來的老教師,今天看到學生這樣遵守紀律,尊重老師,嚴肅認真地對待考試,感動得熱淚盈眶。他們說:看到下一代這種好的表現(xiàn),確實感到我國的青年大有希望,我們的國家大有希望?!薄?7〕
《北京日報》的一位記者寫了一篇《考場見聞》的報道,這樣描寫了考試的情景:每一個考場都洋溢著節(jié)日般的氣氛,既莊嚴,又歡快。各個考場所在學校的師生們,為了支持這次高考,前幾天即整頓校容,把校舍內(nèi)外打掃得干干凈凈,教室安排得整整齊齊。一九○中學校門扎著彩色牌坊,紅旗迎風招展,熱烈歡迎新考生。二中大門迎面,書寫著大字標語:“一顆紅心,兩種準備,把自己的一切獻給黨!”教學大廳里莊嚴醒目地書寫了葉副主席的《攻關》詩。許多考場里都寫著鼓勵考生的標語:“早出人才,早作貢獻”,“刻苦學習,又紅又?!?,等等。成千上萬的考生朝氣蓬勃地來到指定的考場。他們自覺地遵守考場紀律,服從工作人員指揮,考場秩序井然。一五○中學設有35個考場,1400多人參加考試。答卷期間,整個樓里竟像沒有人一樣,聽不到一點聲音。在六十五中的一個考場里,考理化時,有位考生基本不會答題,但仍靜靜地在自己的位置上坐了兩個小時,等到最后和大家一起交卷。他想的是不要因為自己過早交卷而影響別人。
考場上,監(jiān)考人員與考生親密無間,從根本上改變了過去那種“以學生為敵”的考試狀況。有的考生忘了帶三角板、圓規(guī),監(jiān)考人員主動幫助解決。有的考生生病,工作人員主動送水送藥……〔58〕
還有一位詩人寫了這樣一詩:
當、當、當,考試的鐘聲響了,
多么動聽,多么悠揚,
像春風掀動一池清水,
歡騰的人群涌進考場。
鬢發(fā)斑白的老師高興地打開試卷,
為什么,眼里卻閃動著激動的淚光,
莫非這是一幅建設的藍圖,
你看到祖國江山似錦,前景輝煌?
意氣風發(fā)的小青年莊重地接過試卷,
為什么,青春的熱血燒紅臉龐,
莫非這是一份出征的通告,
你想到重任在肩,無上榮光?
也許,你們在想,這不是什么考試,而是祖國在選才點將,
筆桿雖輕,卻注滿八億人民的力量,
試卷雖小,卻凝聚整個階級的希望?!?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