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糧產估計,比11日夜那次談的更謹慎,說真正高產的只有5%,一般水平是95%,而我們只能立足于95%。全國年增產30%不大可能。
又談了平衡是相對的,不平衡是絕對的道理。(談到這個問題時,喬木一言未發(fā),他是不同意這個理論的。)毛頗同意喬木建議,讓工業(yè)部長們下去當幾年廠長。說孔夫子作過會計,管過田地(職業(yè)為道士)。政治掛帥,不能代替具體的經濟工作。我們又提到還是由陳云掛帥好;喬木并說,少奇意見,還是讓陳主管計委好。這時彭總的信已經發(fā)出。毛從彭的信談到洛川會議,說華北軍委分委的決定不同意中央游擊戰(zhàn)的方針。
據(jù)李銳講,在彭德懷信傳閱之初, 從這天談話的內容以及情緒來看,我認為,這時毛還沒有完全轉向 左派 ,要發(fā)起一場反擊。但對彭的信(及彭本人)是有他自己的看法的 。
事實上,似乎也確實如此。以下兩例事情可以佐證。
一是7月19日,劉少奇參加第三組會議并發(fā)言,提出了三個問題。(一)從目前黨內的思想狀況來看, 左 和右這兩個方面哪一個是主要傾向?(二)有的同志說,北戴河會議以后,只是在三個月中出了些亂子,這三個月是不是犯了路線錯誤?是不是 左 傾冒險主義?(三)現(xiàn)在把鋼產量落實到1300萬噸,算不算右傾機會主義?劉少奇請大家討論,同時強調: 對成績要肯定夠,對于缺點,對于缺點錯誤,也要講透,要認真總結經驗教訓。如果確有缺點錯誤,不加以檢查,不糾正,不總結經驗教訓,下一次還要碰這樣的釘子,這是危險的。 通過劉少奇的發(fā)言,可以看出他的態(tài)度不言自明。
二是7月20日,李銳曾向周恩來詢問,毛澤東對彭德懷的信究竟有什么看法。周恩來當時還回答說: 那沒有什么吧。
7月23日毛澤東講話,會議由糾 左 逆轉為反右
彭德懷的信和張聞天的發(fā)言引起毛澤東的強烈不滿。毛澤東認為,從鄭州會議以來,中央一直在領導全黨努力糾正 左 傾錯誤,而彭、張并未參與這種努力。在毛澤東看來, 大躍進 和人民公社的方向是正確的。他始終沒有放棄對 大躍進 和人民公社的若干空想的執(zhí)著追求。他認為1958年成績是主要的,缺點錯誤屬于工作中的問題,只是十個指頭中的一個指頭。而且他認為,到上海會議作出關于人民公社十八個問題的決定,人民公社 共產 風的問題已經大體解決;到1959年5月提出鋼指標降為1300萬噸,已經 完全反映了客觀實際的可能性 。廬山會議只需要在這個基礎上統(tǒng)一認識,通過一個調整指標的決定,大家照此去工作,形勢就會好轉。
彭德懷、張聞天等卻一再要求進一步深入糾 左 ,要求從指導思想上清理 左 傾錯誤的根源。這樣,毛澤東就認為,彭德懷等人不是跟他一道去糾正工作中的缺點錯誤,實際上是對 大躍進 和人民公社表示懷疑和反對,是向他和黨中央的領導 下戰(zhàn)書 ,因而是右傾的表現(xiàn)。
7月23日,毛澤東召開大會發(fā)表講話,說:現(xiàn)在是黨內外夾攻我們,有黨外的右派,也有黨內那么一批人,把我們講得一塌糊涂,他們把自己也拋到右派邊緣了。他對彭德懷等人提出的不同意見逐條加以批駁,認為他們不能正確對待革命的群眾運動,重復了反冒進的錯誤,是在帝國主義的壓力下表現(xiàn)了資產階級動搖性。
毛澤東講話完了,即散會。彭德懷在門口擋著毛澤東,說他的信是向主席個人寫的,并沒有讓大家來討論。
毛澤東講話以后,廬山的氣氛驟然緊張起來,會議的主題由糾 左 一變而為反右,矛頭集中指向彭、黃、張、周,形成一邊倒的局面。彭德懷回憶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