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客座談?wù)?3)

蔣經(jīng)國論 作者:曹聚仁


三、論人言不足恤

(客)--反對王安石的,如司馬光、程頤、韓琦、富弼……都是行篤敬、言忠信的君子,而其所進的言,又都是不自利的輔世養(yǎng)民之言,彼此的政見或不同,但這一類的人言,豈能說是不足恤嗎?而且當(dāng)時的士大夫,何以百口交謫,都反對王氏的新政呢?

(主)--歷史上,儒家常是在野的,自命清議,歡喜作不負責(zé)任的批評,無怪王安石說是人言不足恤的。若是王安石做一個因襲舊制的太平宰相,過了三五年,還是一無成就,弄得物議沸騰,那就非理會那些人言不可。現(xiàn)在王安石所做的,是一場大規(guī)模的改革,使“上自朝廷,下及田野,內(nèi)起京師,外周四海,士吏兵農(nóng),工商僧道,無一人得襲故而守常者,紛紛擾擾,莫安其居”。那就在實行之初,無論天下怎樣洶洶,群言怎樣囂囂,只能認為不足恤,依著原訂計劃做去,且做個三五年再說。蚩蚩者氓,總是難與謀始,可與觀成的,子產(chǎn)初相鄭國,國人欲得子產(chǎn)而殺之,過了三年,國人又只怕子產(chǎn)身后沒人繼承他的相業(yè)了。北宋那些士君子,批評王安石的新政,既嫌過早,后來又意氣用事,一筆抹煞新政的好處,自然更不成話了!

(客)--假如我們推行新政,對于社會上的“人言”“物議”,該取怎樣態(tài)度呢?王安石和司馬光那一群之間,難道沒有一條通力合作的大路嗎?

(主)--我說過了,“因”與“革”不同,要談改革,那就管不得一時的人言物議了。何以呢?一場改革,就要改變千千萬萬人的生活,這就要引起千千萬萬的反對誹議。如清末廢八股一事,我們看來,真是再好再切要也沒有了??墒强涤袨樽兎◤U八股,就有數(shù)百翰林,數(shù)千進士,數(shù)萬舉人,數(shù)十萬秀才反對他,自然人言囂囂物議紛紛了,難道說有了這些反議論就不必談廢八股了嗎?現(xiàn)在談土地改革,地主一定反對,談統(tǒng)制經(jīng)濟,商人及資本家一定反對,談民權(quán),紳士一定反對,沒有不恤人言的決心,什么改革都行不通了。至于王安石和司馬光之間通力合作的大路,我以為當(dāng)由司馬光這一方面來打開的。程明道晚年曾說,新政所以害民,半由于士君子這邊不能幫著做的原故。朱熹說得好:“天下制度,無全利而無害底,但看利害分數(shù)如何。”王安石行新政,當(dāng)無不能“無全利而無害底”。士君子這一邊,不要鬧意氣,大家?guī)椭?,就是害多的,也能做成利多的了!司馬光他們怪王安石“于中不次用人,往往暴得美官,于是言利之人,皆攘臂圜視,衒鬻爭進,各斗智巧,以變更祖宗舊法,大抵所利不能補其所傷,所得不能償其所亡,徒欲別出新意,以自為功名耳”。其實士君子們故意拆臺,袖手觀成敗,又叫他如何能不另找新進之士呢?我有一門偏見,凡是有利于社會國家的改革,社會人士都該幫著去做;即自己所反對的,也應(yīng)該幫著去做;“舊的”必須讓路給“新的”,而且必須替“新的”去開路!

四、論用人及為政

(客)--無論怎么說,王安石的新政,總是行得不十分好。推行新法,“所遣者雖皆選擇才俊,然其中亦有輕佻狂躁之人,陵轢州縣,騷擾百姓者,于是士大夫不服,農(nóng)商喪業(yè),謗議沸騰,怨嗟盈路?!彼抉R光所說的也是確實的。語曰:“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庇萌藚s是要緊的。

(主)--前人所謂“用人”(任賢使能)問題,便是現(xiàn)在所謂“訓(xùn)練干部”問題。王安石所要行的新政,無一不是切中時務(wù),應(yīng)當(dāng)去施行的。但要問得訓(xùn)練多少干部才可以順利推行?那就得說一個很大的數(shù)目,說十萬或二十萬人,都不算多了。王氏對于推行新政,只有一個很好的理想,至于推行的進度,并沒詳細研究規(guī)定過。在施行以前,又沒著手訓(xùn)練人才,所以推行起來,弄得一團糟,那是必然的。如青苗法,當(dāng)他在鄞縣執(zhí)政時,成效很不錯,推之于全國,反而病民害眾,也就因沒有健全的干部之故。

(客)--你看,怎樣訓(xùn)練,才能得到健全的干部?王氏新政,都和財政有直接關(guān)系,怎樣管理,才能使干部免于腐化?

(主)--我們還是尚論古人吧。古人也有以善于陶镕干部而完成其偉大事業(yè)的,前面說過的唐劉宴,即是成功之一例。劉宴任租庸使時,他選用了數(shù)百人,皆新進銳敏,盡當(dāng)時之選。他的鑒別甚精審,任用很審慎,非有才能的不用,權(quán)貴推薦的,每月養(yǎng)以厚薪而不使任職。他把部屬,分為士吏兩種,他說:“士有爵祿,則名重于利;吏無樂進,則利重于名?!保ㄓ矛F(xiàn)代語說來,士相當(dāng)于政務(wù)官,吏相當(dāng)于事務(wù)官。)因此,“檢劾出納,一委士人,吏惟奉行文書而已?!彼己瞬繉俜浅V苊?,“所任者雖數(shù)千里外,奉教令如目前,頻伸諧戲不敢隱。”他自己“質(zhì)明視事,至夜分止,雖休沐不廢。事無閑劇,即日剖決無留。所居修行里,粗樸庳陋,飲食儉樸,室無媵婢?!碑?dāng)?shù)闷稹扒诿簟倍?。他還有一點,比王安石精明,即是天下名士的口舌,無不被他所封鎖,他能鉗住反對者的喉舌!他所用的,如韓洄、元 、裴腆、李衡、包佶、廬征、李若初,都是經(jīng)世之才,可以繼承他的大業(yè)。也不至如王安石一樣,用了一些“孜孜為利”的吏一流的人物,以致身后為小人所利用,使新政成為蠢政了。

(客)--王安石自奉也很儉薄、蒞事也很勤敏,氣量總嫌欠闊大些,又不免于察察為明,也不是做大事業(yè)的人??酌鲊L自校簿書,主簿楊■諫曰:“為治有禮,上下不可相侵,請為明公以作家譬之;今有人使奴執(zhí)耕稼,婢典炊爨,雞主司晨,犬主吠盜,所業(yè)無曠,所求皆足,忽一日盡欲以身親其役,不復(fù)付任,形疲神困,終無一成,豈其智之不如奴婢雞狗哉?失為家主之法也?!笨酌髦x之。楊■所說的這一番話,也正是王安石的病痛!我看胸襟氣度上,王安石大不如司馬光多多!

(主)--你這話說得極好。做大事業(yè)的人,原要有闊大的胸襟和能容人的氣度。林沖罵王倫說:“你也無大量大才,做不得山寨之主?!庇写罅恳嗍亲魇最I(lǐng)的必要條件之一。俗語說:“宰相肚里撐下船”,言其度量之大也。一個作首領(lǐng)的人,賞不能避仇,罰不能避親,又要如宋江之流,見人說好話,送銀子。行事如不得人的諒解,則毀謗集于一身,凡當(dāng)大首領(lǐng)的人,當(dāng)他的生時,都是“譽滿天下,謗亦隨之。”如不是一個大量的人,恐怕隨時都可氣死。俗語說:“當(dāng)家人是污水缸?!崩献诱f:“能受國之垢,是為社稷主。”污水缸正是“受國之垢”者。能受國之垢者,始可為社稷主;受國之垢,非大量人不能(用馮友蘭語)。至于察察為明,好親細務(wù),也是一般做首領(lǐng)的人的通病。為政之道,我覺得莊子《天道篇》說得很好,他說:“夫帝王之德,……以無為為常,無為也,則用天下而有余;有為也,則為天下用而不足。故古之人貴夫無為也。上無為也,下亦無為也,是上與下同德,下與上同德,則不臣;下有為也,上亦有為也,是上與下同道,上與下同道,則不主;上必?zé)o為而用天下,下必有為為天下用,此不易之道也。故古之王天下者,知雖絡(luò)天地,不自慮也;辯雖雕萬物,不自說也;能雖窮海內(nèi),不自為也;天下產(chǎn)而萬物化,地不長而萬物育,帝王無為而天下功?!瘪T友蘭先生有一好譬喻:“做首領(lǐng)的人,譬如一個趕西洋式馬車的人,他高高地坐在車上,讓馬拉車走。他看那馬走得慢,就打它一鞭;看那馬走得快,晚上就多與它一點草料。他們做的事,只是如此。他用不著下車來幫馬拉車。他若下車來幫馬拉車,所加的力量也有限,而拉車的幾個馬,反因沒人指導(dǎo),而走亂了步驟,拉錯了方向?!屠囌f,馬是有為;趕車的人是無為。趕車的人坐在車上趕馬,是‘用天下而有余’。他下車來幫馬拉車,是為天下用而不足?!蓖醢彩圆荒苋鐒⒀缒菢映晒?,看來不僅是胸襟不夠闊大,其為政之道,也不免過于“有為”的緣故。司馬光譏王安石愛好老子,而不能行老子之道,就他的急于求功效說,那倒是對的!

(客)--在根底上,你是主張“因”的呢?還是主張“革”的呢?

(主)--“因”和“革”,都是客觀環(huán)境所決定的。一個政治家,不過是順時勢而為之的“產(chǎn)婆”。此時,此地,卻是要大刀闊斧來“革”的時勢,所以“新的干部”是需要的,而為政的人的新氣度,更是需要的!

1940年6月,贛州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