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驅逐悲傷或是獲取快樂,我們都需要從傾訴和溝通中得到正面的激勵。最自然的溝通對象可能是你的親人,特別是你的父母。我相信,所有的父母都愿意聽孩子的傾訴。
但是,“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所以我們也需要和知心朋友溝通、傾訴。交朋友時不要只看朋友的嗜好和個性,更重要的是,你需要一些會鼓勵人的、樂觀的、幽默的、誠懇的、有同理心的、樂于助人的、愿意聽人訴說的朋友。也許你會說:“我沒有這樣的朋友,也不敢去亂找朋友,如果別人拒絕怎么辦?”如果別人拒絕你,你沒有失去任何東西,但如果別人接受你,你可能因此找到你自己。
我希望你也會在尋找好友的過程中,也讓自己成為這樣一個會鼓勵人的、樂觀的、幽默的、誠懇的、有同理心的、樂于助人的、愿意聽人訴說的人,并盡力去幫助你周圍的親人和朋友。唯有更多人愿意付出,快樂才能更迅速地通過人際網擴散。
給中國學生的祝福
我一直信奉以下做事的三原則:有勇氣來改變可以改變的事情,有度量接受不可改變的事情,有智慧來分辨兩者的不同。
祝福中國的學生,當你碰到挫折時,能用這三個原則,以度量、勇氣、智慧來幫助你渡過難關。
祝福中國的學生,當你追求成功、自信、快樂時,不要忘了成功是多元化的,不要忘了自信是自覺而非自傲,不要忘了快樂的人總能理解、接受和喜歡自己。
祝福中國的學生,當你逐步獲得成功、自信、快樂時,會發(fā)現一個良性循環(huán):從成功里得到自信和快樂,從自信里得到快樂和成功,從快樂里得到成功和自信。
祝福中國的學生,當你擁有成功、自信、快樂后,不要忘了幫助他人獲得成功、自信和快樂。
附:李開復的茫然瞬間
(本文是《中國青年》雜志記者李純采寫的一篇與《給中國學生的第三封信》相關的小故事,李純也是直接促使我寫這封信的兩個人之一。)
采訪微軟全球副總裁李開復之前,對他的故事早已耳熟能詳:天資聰穎,初中學完高中課程,高中即可攻讀大學課程,幾乎沒費什么力氣地考入了卡內基梅隆——美國最棒的大學之一,攻讀計算機專業(yè)的博士。
求學期間,他叫上另一個年輕人,嘗試用統計學方法來從事“語音識別”的研究,這一全新的研究方法使得語音系統的識別率達到96%,時至今日,它依然是全世界這一領域的研究基礎。
……讀他的精彩華章,不由得好生郁悶,造物主真是偏心眼,造出這般聰慧絕頂的天才,映照出我儕的人生,何其平庸蒼白。
天才果然是天生的嗎?
且慢,有一個值得書寫的細節(jié)。采訪時,震驚中國的馬加爵案爆發(fā)未久,記者問道:“你知道馬加爵嗎?你一直強調‘情商與智商’,如何看待馬加爵事件?”
我以為李開復會像國內的一些專家一樣,雄辯滔滔,引經據典,他的反應讓人意外,那是一副茫然的表情:“馬加爵是誰?我不知道啊?!庇浾咧v清此案的來龍去脈之后,他還是老老實實地回答:“這件事很特別嗎?美國每天都有關于暴力事件的報道,每次我來中國,也會聽到類似的事件,前幾年不是還有大學生潑熊嗎?”
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李開復答得坦誠。
故事還沒完呢,一個月后,再次登陸李開復的中國學生網站,記者驚奇地發(fā)現,他寫下了《給中國學生的第三封信》,這封信情真意長,鞭辟入里,寫下了由“馬加爵”事件引發(fā)的思考,并告訴年輕人,“成功”不是擁有名聲財富,更重要的是“做獨一無二的、快樂的自己”。
一個月前,李開復對“馬加爵”還一無所知啊,誰也不知道他認了真,留了心,悶聲不響地“做起了功課”。他完全可以視作過眼云煙,每天包圍他的技術的、商業(yè)的……都是一流而棘手的問題。從最初的“茫然”到“思考”到“奮筆疾書”,“認真”已經成了李開復的思維方式與習慣。